第5章 北大新星,造國之大學(3)(1 / 2)

結果,胡適並沒真正辭職。不管是因為蔡元培、蔣夢麟的安撫,還是真應了蔣夢麟所說的:書呆子憨氣,脾氣發過了,還是埋頭做事。總之,蔡元培在9月20日複職。就像蔡元培所希望的,胡適除了在學校上課以外,並擔任杜威在北京演講的主要翻譯者,陪伴杜威到山西、濟南等地演講。10月下旬,教務長馬寅初因為患嚴重的失眠症請假,胡適還做了一段時間的代理教務長。

五四以前胡適就積極參與校務,前文提到他替蔡元培擬定了五年、七年、十年的發展計劃。現在,北洋政府試圖利用五四學潮摧毀進步勢力的陰謀失敗,北大又回到蔡元培的領導之下,胡適的心也回到了北大。胡適積極參與校務,在在地表現在他對北大未來校舍、校園建設的發展計劃上。12月下旬,胡適陪伴杜威到濟南去演講。24日,在從北京到濟南的火車上,杜威碰到了美國茂旦建築公司(Murphy & Dana Architects)的老板茂菲(Henry Murphy)。茂旦建築公司承建了亞洲許多大學的建築物。在中國,他們的特色是中西合璧式的校園建築,其中最有名的包括燕京大學、複旦大學、金陵女子學院、福建協和大學以及長沙的雅禮大學。當時,茂菲有一半的時間住在紐約,一半的時間住在亞洲。可見亞洲的校舍建築是他們生意的一大宗。杜威把茂菲介紹給胡適。在火車上,茂菲讓杜威和胡適看他正在亞洲各地所設計的藍圖。

胡適看了藍圖以後,馬上告訴茂菲,北大亟需蓋新校舍。他說他會向蔡元培建議,聘請茂旦建築公司承建。根據茂菲所作的談話備忘錄,北大當時有兩個不同的校舍發展方案。第一個方案是治標的,就在沙灘紅樓、北河沿與馬神廟公主府擴建。根據胡適的說法,當時北大有3000名學生,北大的三個院已經不敷使用。

事實上,北大的建設一直是零星改進的。像校舍建築這種大宗的工程,即使能幹如蔡元培者,也隻好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歎。北大克難之情,以電燈為例就足以說明。前文提到北大的學生宿舍直到1924年9月才安裝電燈。教室的情況當然好些。然而,一直到1917年12月,在紅樓蓋好以前,馬神廟公主府的文科教室還沒裝電燈。該年12月1日起,北大改用冬令時,上課時間延後半個小時。其結果是沒有電燈的教室就無法使用。北大隻好把下午的英文課,有的調到新建的紅樓,有的調到北河沿理科的教室。

在經費短絀的情況下,北大要解決校舍不敷使用的問題,隻有用治標的辦法,希望一兩年內在沙灘區就地興建一兩棟大樓。其中一棟,就是北大人人夢想要有的圖書館。由於沙灘的紅樓是西式建築,茂菲認為這一兩棟新建築必須采用學院哥特式(Collegiate Gothic)的風格。但是,沙灘、北河沿與馬神廟公主府終究不是理想的大學所在地。那種胡同阡陌的所在,跟美國形態的大學格局是格格不入的。胡適說當時的北大已有3000名學生,每年還以一兩百名學生的速率在成長,所以北大需要一個治本的發展方案--把北大遷到離北京城十英裏的西山。

蔡元培在1918年北大二十一周年校慶的演講裏就提到北大“擬在西山購地建築校舍”。他說這個計劃已經得到步軍統領的讚助。11920年4月9日的《北京大學日刊》刊載了北大總務會把西山地畝以一年為期出租的決議。②總之,根據茂菲的備忘錄,胡適說由於財政不穩定,北大在西山建校的計劃,可能要到1925年,甚至1930年,才能實現。但是,胡適要茂菲寄藍圖給他,以便他向蔡元培報告,並進一步安排茂菲與蔡元培見麵。胡適甚至很樂觀地告訴茂菲,說北大很可能會在年內就請茂旦公司提出西山校園整體規劃的構想。

在胡適的安排下,茂菲1920年2月底到北大跟校長蔡元培、教務長蔣夢麟、胡適等人會商了十天。胡適在1920年2月25、27日兩天的“日程表”裏所記的“約Murphy[茂菲]君”、“與Murphy同見夢麟”、“與Murphy、Monlin[夢麟]會商大學計劃”,等等,講的就是這件事。③根據茂菲的備忘錄,北大的長遠計劃是搬遷到西山。等北大遷到西山,原來的北大三院就會變成預科的所在地。這份備忘錄分長期和短期的建設計劃。短期的治標計劃是一年內興建兩棟建築:一棟圖書館兼行政大樓,坐落在紅樓的東北角;另一棟是體育館兼大禮堂,坐落在紅樓的西北麵,應該就是嵩公府的所在地。這樣,紅樓在南,圖書館兼行政大樓在東南沿,體育館兼大禮堂在西北沿,中間的空地就是體育場了。由於紅樓是一座大型的西式建築,這兩棟新建築也必須是西式的,以便取得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