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動物園裏的暴動(2 / 3)

體會最深。

在評工分大會上,社員一致說:北京娃娃好苦(能吃苦,肯幹)哩,記10分(男社員的最高分),我們堅持按婦女的最高分8分記,隊長對我們很無奈,因為記工分的權力在我手裏。我們很高興,我們的勞動得到了鄉親們的充分肯定。我們知青小組曾多次被評為縣、地級先進知青小組,並在1971年底參加延安知識青年赴京彙報團進京彙報。

走進心底的嶺上,那裏有鄉親們的淳樸、善良、堅忍和樂觀,有我們五個女生同睡一鋪炕、同吃一鍋飯、同扛老钁同揮鐮,相互關心、協作默契的記憶。嶺上,終生難忘。

衷心祝願嶺上村風調雨順!豐稔連年!

祝願鄉親們健康!平安!生活越來越好!

(後記)

我在1971年7月被縣裏招幹留下,10月離開賀家嶺村,先後在縣知青辦、團縣委、黨史辦工作,於1987年8月離開宜川縣。很遺憾,我沒能和黨史辦的同事們一起完成宜川縣革命史的編纂工作。宜川人民淳樸、寬厚、勤勉的品格深深地影響著我,為我做人做事打下了人生堅實的基礎。在宜川的十九年,我長大成人,成家立業。宜川,我的第二故鄉,是你養育了我,培養了我,使我順利地走完了我的職業路程。謝謝宜川人民!

衷心祝願宜川人民早日實現小康!生活幸福美滿!

由於時間緊迫,19年的宜川情懷不知從何處下筆,還好,參閱了《水南謠壺口情》《我的鄉親們》等雲岩插友的文章和《難忘穀堆坪》的視頻,又把我帶回了當年,確定了寫插隊部分的思路。在這裏謝謝大家給我的靈感和啟發。感謝徐紅、沈明在我寫此文過程中給予的幫助。

(作者係北京市人大附中初六八級畢業生,曾在陝西省宜川縣雲岩公社皮頭大隊賀家嶺村插隊。退休前在中國農業銀行北京市海澱區支行工作。)憶陝北延安插隊

王建中

1969年遵照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指示。

我和班上幾名同學踴躍報名,懷著一顆赤膽忠心,踏上了奔赴陝北延安插隊落戶之路。

我們所乘的專列於1969年1月9日上午10點30分從北京站發車,10日下午1點到達陝西富平縣,住宿一夜後便在第二天(11日)早晨5點鍾改坐軍用敞篷大卡車,隻見幾十輛大卡車浩浩蕩蕩行駛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由於車內擁擠和顛簸,加之車外揚起的陣陣黃土,有人暈車了。我望著車外那連綿起伏光禿禿的黃土高原,心裏頓時涼了半截。下午到達宜川縣,從車裏爬出來已是滿頭滿臉的黃土。在縣城又住了一夜,第二天(12日)的上午繼續搭車行駛了兩個多小時才到達了雲岩公社。遠遠望去,見許多老鄉守候在路邊,扭著秧歌敲鑼打鼓歡迎我們。名單公布完後,我們就被各村的老鄉帶回各自的村莊,行李由毛驢馱著,走了5裏平路5裏山路,終於到達山頂,進入早已為我們準備好的窯洞,那裏麵鍋碗瓢盆一應俱全。這時隻見一撥又一撥的大人小孩前來看望我們,不斷問寒問暖。待散後,我們竟不顧4天的旅途疲勞,跑到村裏最高點遙望遠方。

每天的飯都由老鄉來給我們做,晚上睡在熱乎乎的土炕上,渾身冒汗。

因農閑,到了晚上總會有和我們年齡相仿的大姑娘、小夥子到我們的窯洞來,大夥有說有笑熱鬧非凡。那時村裏沒有電,晚上隻能點煤油燈,用水要用毛驢走5裏路到山下去馱。盡管這樣,大家還是很開心。轉眼就到了2月份的春節,有人推薦我和另外一名同學負責春節聯歡節目的演出。每天排練,吃的是豬肉燉粉條,饅頭、小米飯,感覺夥食比家裏還好。緊接著我們就迎來了春暖花開的季節,這時老鄉們發給我們每人一件翻地用的工具。早晨太陽剛剛露頭我們便走很遠的路去幹活,窯洞裏隻留下一個人做飯,填滿的灶膛常常嗆得煮飯人鼻涕眼淚一塊兒流,做出的飯不是生就是糊。勞動了一天,渾身像散了架;去公社趕集來回要走20裏路,待回到隊裏已是氣喘籲籲。就在這時,得知班上有十幾名同學參軍,其他大部分進了工廠,不少女生被分配在儀表局工作。當時懊惱和悔恨使得我整天悶悶不樂,加上沉重的體力勞動,最後終於病倒。4月份經隊裏同意,我先去了在西安上大學的叔伯哥哥那裏,後被父母召回北京看病。經一段時間的調整和治療,身體逐漸恢複過來,隻好再次返回村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