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劣的矯情都是一樣的,不拙劣的矯情各有各的不拙劣。
我現在要說的是拙劣的矯情。
20來歲開始當記者,虛心學習新聞寫作。一日在報紙上看到一篇通訊是說我熟悉的一位廠長事跡的,細讀下來,竟知道了這位老兄許多我原來不知道的東西,平常我是有點有眼不識泰山,那麼高大的人物竟被看得和我一般高。尤其裏邊一個排比句給我印象太深了———“在職工麵前他是一個好廠長。但是,在妻子麵前他不是個好丈夫,在父母麵前他不是一個好兒子,在兒女麵前他不是一個好父親。”看到這裏,好感動啊。又覺得哪裏不對勁兒。這一好三不好,讓人怎麼這麼別扭呢。
雖然有這樣的想法卻不敢說。正麵人物嘛,越高大全越好,雖然很不靠譜,但符合宣傳要求。好在和廠長關係不錯,就當麵討教。他臉紅了:“我真要是那樣的人,你那母老虎嫂子還讓我進家門嗎?還不都是你們這些記者給胡編的,說是這樣一對比就有說服力了,人就立起來了。”
又兩年,有位護士長獲得了南丁格爾獎。和醫院約訪,醫院給了一份上報材料。材料寫得好,把護士長40多年的護理生涯總結得感人至深。其中說到,在她年輕時,一個孩子因病亡故,責任完全在母親的“不負責任”,她把愛全部奉獻給了病患,唯獨沒有給自己的孩子。“在病人麵前她是一個好護士,在丈夫麵前她不是個好妻子,在兒女麵前她不是一個好母親。”又來了。
這時候政治氣候已經很寬鬆了,我無法克服心裏的膩歪,在采訪中直率地提出了異議。我們中國的提燈使者淡然一笑:“向國際紅十字提交的材料我重新改過,沒有這一段。連自己孩子的死活都不顧的人,還配獲獎?真實的情況是,孩子的病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無能為力。”原來是人為地扭曲。
如此的矯情在前兩年又讓我撞上了。一位官員病死在崗位上,平心而論,是位好人,好官員。看了記者采回的先進事跡,不由我火冒三丈。“在全縣人民麵前他是一個好幹部。在妻子麵前他不是個好丈夫,在父母麵前他不是一個好兒子,在兒女麵前他不是一個好父親。”又一個人格嚴重分裂。這到底是在誇人呢還是在罵人?“這是審過的定稿,沒辦法,統一的口徑。”
以我幾十年來活在人群中的經驗判斷,但凡是一個正常人,要是活到了這一好三不好的境界,根本就算不得正常人。要這樣樹立典型,這樣抬舉人,還不如幹脆就把阿慶嫂、洪常青、柯湘、方海珍的畫像豎立在城市鄉村的每一個路口、廣場,下配一好三不好的說辭,多省事。
幾十年來,雖然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套路,但我還是不明白,這到底是哪根筋搭錯了,抽得就是不讓人成為真正的人?毀人啊,不倦地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