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工會搞了一項題為“你發現官僚主義和腐敗現象時怎麼辦?”的調查。被問者中回答“通過正常渠道批評檢舉”的僅占39.2%,而表示“保持沉默”的占33.5%,表示“發牢騷或跟同誌議論”的占25.4%,表示“消極怠工”的占15%。
這件事兒不簡單。初步的印象是今天有許多人不疾惡如仇,很寬容,很隱忍,很仁慈,其實是怯懦,特奴性。緩和一點說是很明哲保身。隻要不直接傷害到切身利益,大可不必去管別人的閑事。
在這種社會氛圍中,官僚主義和腐敗這對孿生孽種自然可以招搖過市了。是的,假如發現小偷蟊賊,因為他們同自己一樣也屬於小老百姓,便有勇氣挺身抓來懲治,但對犯官僚病和行腐敗惡的卻因了地位的不平等便膽怯,一味聽任由之,這不是有點竊鉤者賊,竊國者侯的味道了嗎?
國是我等匹夫的國,官僚主義和腐敗無論是獨行還是聯手,都關乎我等匹夫的根本利益。怎樣對待這些是非罪錯,已不是個人確定怎麼辦的問題了。麵對邪惡,敢於批評、檢舉在我們這群人中連一半都不到!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而相當一部分人表示沉默或發牢騷以泄憤,又是多麼可憐!
回顧人類文明史,每一個進步都與民眾自覺進入批評者角色有關。請想一想廣場的來曆吧,歐洲的城市必有廣場,是市民聚會討論重大問題的地方,強烈的辨識是非自我管理的市民意識在這裏一天天增長並成熟,民主政治由此而產生。再想一想中國的華表吧,盡人皆知是皇上招謗引議於市的標誌,其功能同現在街頭上鎖的檢舉箱,這些雖已是曆史,廣場不再是政治經濟法律文化是非的辨識場所,轉而為娛樂去處,華表也隻為作為廢都的標誌和封建民主的一個曆史符號。照理說,人們非但不應該喪失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匹夫意識,倒是應隨文明的提高而具備更高的現代參與意識,不意衰減到如此地步。仔細想來,似乎也是無可奈何。假如通過正當渠道批評了,檢舉了,又通過正當渠道反饋到被檢舉者手中去處理,那正當檢舉者還有批評檢舉的正當感嗎?這種事情在許多地方已經發生了,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把檢舉者出賣給被檢舉者,發生一個人次便消卻十個人次的正當感,放過一個被檢舉了的官僚病患者或漠視了一個腐敗分子,便可撲滅十人翹盼扶正固本的希望。
提高公民對官僚主義和腐敗的批評檢舉率,還得提高公民在此行為中的正義感和正當感、自豪感。如果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怎樣落實批評檢舉的真實性和怎樣對待真實的批評檢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