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德涵(1 / 1)

春秋楚人孫叔敖幼時路遇九頭蛇(傳說誰見誰死),便殺之。歸家將自己的不幸泣訴於母。這種即使自己將死也要為他人避禍的行為,在今天看來依然是好德行。這積的德是大德還是小德呢,恐難一語道盡判明。傳統之中國人把“德”看的很要緊,大到國家選棟選梁,小到市井為人處事,都要德行掛帥。隻是“德”涵乃何?衡量起來,似乎尺度不一。

譬如現今幹部製度強調“德才兼備”,此德大小如何?具體何指?用過去的標準看大概指辦事秉公,老實誠懇。但從今天發展經濟的眼光看,隻能降而為小德了,隻具備此項品質是斷不可以勝任一方主持的。尤其作為經濟部門的領導,不能用創造精神把經濟工作組織起來運行並有大的發展,雖然本分厚道,也依然得歸入失德者行列。何以如此說?現今對國家民族而言最重要的便是發展經濟,為國為民積累財富(在拉丁語係中“道德高尚的人”,“善”總是和財富聯係在一起,這與我們的傳統相去甚遠),這便是具備了大德,有此抱負和能力者才可以委以重任、大任。

德涵因時代的變遷演進而不同,孫叔敖式的“德”在今天仍不失為於社會於他人有益的好品行,但其規格則為小德了,屬於兼濟之類,從高遠的眼光來看,我們當隆重推崇“君子自強不息”式的品德,這二者不矛盾,但有大小之分,且為掃室與掃天下的關係。

個人存誌的高遠與低下決定著個人的出息大小,群體認同、推崇大德或小德同樣決定著群體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取向,以及由之而帶來的不同命運。從這個意義上講,立大德大誌的重要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