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六章(1 / 3)

早上醒來時,昨晚殘留的酥油茶味道依舊在口腔裏繚繞。我是早上七點起來的,外麵的天還是黑的。

和林木木一起談論昨晚的飲食,已經是早上八點半了。吃了早餐,雞蛋都煮爛了,這便才知道西藏的雞蛋根本煮不熟。想想也是,這麼高的海拔,早就應該知道的。

收拾好行李,我便再次吃了西洋參。早上十點鍾的時候,我和林木木,還有單位的兩個同事步行到了不遠處的羅布林卡。

羅布林卡俗稱拉薩的頤和園,藏語意為“寶貝公園”,為曆代達賴喇嘛的夏宮。每當夏日來臨,達賴喇嘛便從布達拉宮轉移到羅布林卡辦公。其建築以格桑頗章、金色頗章、達登明久頗章為主體,有房374間,是西藏人造園林中規模最大、風景最佳的、古跡最多的園林。已被辟為人民公園。

羅布林卡四麵都有門,東麵是正門。康鬆思輪是正麵最醒目的一座閣樓,它原是座漢式小木亭,後改修為觀戲樓,東邊又加修了一片便於演出的開闊場地,專供達賴喇嘛看戲用。它旁邊就是夏布甸拉康,是進行宗教禮儀的場所。它的北側設有噶廈的辦公室和會議室。每到夏日,布達拉宮內的許多政府機構,都要隨著達賴喇嘛轉移到羅布林卡辦公。

18世紀40年代以前,羅布林卡還是一片野獸出沒,雜草、矮柳叢生的荒地。後來,由於七世達賴喜歡並常來這個地方,所以當時的清朝駐藏大臣便為其修建了一座鳥堯頗章(涼亭宮)。公元1751年,七世達賴在鳥堯頗章東側又建了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三層宮殿——格桑頗章(賢傑宮),內設佛堂、臥室、閱覽室及護法神殿等,被曆代達賴用為夏天辦公和接見西藏僧俗官員的地方。

八世達賴在此基礎上擴建了恰白康(閱覽室)、康鬆司倫(威鎮三界閣)、曲然(講經院),並把舊有的水塘開挖成湖,按漢式亭台樓閣的建築風格,在湖心建了龍王廟和湖心宮,兩側架設了石橋。1922年,十三世達賴對羅布林卡再興土木,在西麵建金色林卡和三層樓的金色頗章,並種植大量花、草、樹木。1954年十四世達賴又在北麵建了新宮,使羅布林卡發展為今天的規模。

解放前,羅布林卡隻是達賴和少數達官貴人遊樂休息的“夏宮”,解放後,在人民政府的關懷下,經過修繕,麵貌一新,裏麵有蒼鬆翠柏等樹木49種,有牡丹、芍藥等名花異草62種,飛禽走獸各類動物15種。園內有修葺工整的花池草坪,玲瓏別致的涼亭水榭,還有戲台和木製的桌凳。每逢佳節,遊人紛至,羅布林卡沉沒在歌聲弦聲歡笑聲中。

新宮是坐落在羅布林卡內的名建築之一。新宮內,栩栩如生的壁畫豐富多彩。引人注目的是新宮北殿西側經堂內畫的菩提樹下的釋迦牟尼與八大弟子圖。釋迦牟尼畫的最大、最細致,一幅善良平靜的尊容。八大弟子形象很生動,那種靜穆沉思的虔誠神態刻畫得非常逼真,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精彩作品。

新宮南殿的壁畫,從西沿北到東,是用連環畫的形式表現的一部西藏簡史,它的內容包括:藏族起源、吐蕃王朝興亡、公元846年至1391年西藏佛教後弘及噶當、噶舉、薩加、格魯等教派的陸續舉起,1391年一世達賴根登竹巴出世至十四世達賴丹增嘉措於1955年從北京返回拉薩為止的各世達賴傳記等共301幅畫麵。這些畫麵為研究藏族的曆史和藏漢關係的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料。整個畫麵生動活潑,色彩合諧,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是西藏繪畫藝術的一個集錦。

在達登明久頗章,意思是永恒不變宮,是現在的十四世達賴喇嘛的行宮,隻是他現在已經流亡國外。我們很吃驚,也很不明白他為什麼要這麼做。這座建造於1954年的宮殿,很是漂亮。好多在當時那個年代尤為先進的生活設施。比如馬桶、浴缸、衛生間的自來水浴頭,這些真的讓我們感覺到1954年的那種奢華。我們不能想象,在這個偏遠、地處世界屋脊的西藏為何會有西方同樣的先進設施。這種生活該是多麼的享受。

一個喇嘛正在講佛,廳堂裏有濃重的酥油茶味,還有一股膻味。喇嘛說,不要刻意地去找佛,佛在每個人的心裏,隻要你有佛,佛就一直在。我覺得講得很深刻。所以我記下來了。

佛在心中留,信則有,不信則無。人生應該有個信念,這才有活下去的動力。我敬畏這裏的一切。

隨後,我們在藏飾品店買了開過光的藏飾品。我買了一對書簽,是藏族麵具的金屬書簽,我說:“木木,送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