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回望高原足行處(2 / 2)

在艱危地方並肩生死奮戰的時候,在超強和隨時冒著風險勞動的過程中,蕭根勝動心而深情地回顧了自己從一個戰士到給養員、司務長、組織股幹事及被嘉獎、表彰的部隊經曆,在一種人生的回望中感受生命的力量和價值意義,使自己的一段人生痕跡得以存在。可是,即使在感受自己的經曆的時候,他並沒有隻是陶醉於自身的安危和進步,而是經常不斷地在自己接觸了解中感受戰友們精神高尚、性格堅強、形象偉岸和人性善良等很豐富的內容,並將這些付諸筆端。對在高原隧道施工的艱苦困難情形有一些描述,但作者更多的是圍繞著人的精神情感、人性表現來著眼的。像戰友們在艱危麵前的無畏表現、在相互之間的友愛幫扶,在死亡來臨時的痛苦遺憾無奈等故事情節,就非常地觸動人的情感。10連的炊事班不慎失火,有三名戰士被煙火奪去了性命,團長麵對此情景,痛苦泣淚,說:這讓我們如何向戰士的父母交代,如何向自己的良心交代。堅決要求給予自己處分。戰士服役期滿,要複員回家鄉,部隊沒有別的,連長讓給每個複員戰士發送二斤白糖,還特別交代給母親長期患病的2班班長多發一斤,並從自己的工資中扣錢。同時特意交代,將張舍娃的施工棉衣換成幹淨的,把自己來年將發的新帽子提前發送給他。因為張舍娃是個孤兒,回去後生活會有很多困難。而蕭根勝自己,因為是給養員,管理一些物資,也利用這一點點權力格外給了將複員的同鄉好友兩雙線手套,對此,心裏還有點不安。軍人的報國獻身精神和戰友情懷、人性的善良和艱難歲月的表現等,在今天記憶的過程中顯示出個性和珍貴,讓這樣的記憶不流為單一、輕飄和蒼白,具有超越時間和事實本身的價值。

蕭根勝是出於自己無法忘卻的記憶來寫這部書的。但是,這樣的書寫恰恰說明,社會生活中有很多本來值得書寫的社會人生內容,因為沒有書寫而被曆史或某些機械的公務簡報總結湮沒了更有長遠意義的內容價值。當有人用很多不切實際的虛構內容在簡單地解說著某種歪斜意義價值的時候,像蕭根勝這樣接近生活原版的真實事實敘述,其實是具有很強的力量的。真實是藝術最上等的原料,真實會使事實本身煥發出無窮的力量。所以,我很看重蕭根勝這次回憶敘述的必要和珍貴性。特別是對於像鐵道兵、工程兵等這樣更多麵對工程建設、救災搶險等對象的部隊來說,解剖了一個連隊,其實就可以從一個側麵看出整個部隊的精神性格和行動麵貌的。盡管每一項工程都會有差異,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相信這部《青海長雲》會使相關或不相關的很多讀者產生豐富的聯想,如此乎,足矣!

我很欣慰自己成為這部寫實文學報告的最早讀者。在我每天都在接觸這樣那樣內容書籍的過程中,我依然在這裏感受到個性和豐富的精神情感及人性內容,有不少的信息增添和真實故事感動。這樣伴隨青藏鐵路而存在的記憶文字,會伴隨著鐵路本身而延伸和久遠,自然也會有史性的品格。

以個人的回憶書寫出發,在敘述的過程中難免會存在直觀和自我興致所導的成分,但正是因為這樣的成分,才會追蹤和串聯起如此多的事件、人物,才側影出一支部隊十年間的高原精神氣質和行動身影。在個人成為一個團體的部分的時候,個人也是團體的一個側麵。

(本文作者為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報告文學》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