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尾聲(1)(1 / 2)

不散的軍魂

彈指一揮間,轉眼三十年過去。回首近三十年的人生歲月,我常常懷有對鐵道兵的負疚與愧意。

我是屬於對鐵道兵改工後不太抱有信心的那一部分幹部。部隊改工一年後的1985年年初,我調離鐵道部第20工程局2處回到原籍河南郟縣工作。二十九年來,我這個初中畢業在地方上沒有什麼關係背景的回調人員,由調回時的一名一般幹部,從縣直機關到鄉鎮政府,由縣政府辦公室工作人員到鄉鎮黨委書記,由市(縣)政府副市長、常務副市長,到市(縣)委副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憑著鐵道兵指戰員那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四特”精神和“埋頭苦幹、流血流汗、無私奉獻、集體複轉、毫無抱怨”的兵改工心態,一路高歌,一路拚打,比較順利地走上我從來沒敢想象過的人生舞台。近三十年的風風雨雨沒有讓我膽怯畏難;近三十年的頑強拚搏屢戰屢勝,使我時時不忘鐵道兵,不忘鐵道兵歲月,不忘鐵道兵精神。是鐵道兵精神武裝了我,鼓舞了我,成就了我。

二十九年後的秋天,我再次走進位於西安市太華北路八十九號中鐵二十局集團公司的機關。進入機關大院,映入眼簾的是局機關大氣磅礴、富麗堂皇的辦公大樓,讓人立即對作為國家一類建築企業的集團總公司產生由衷的欽佩與仰望。

在中鐵二十局集團公司,我帶著深深眷戀的心情,觀賞了鐵道兵改工後老首長、老戰友帶領鐵軍隊伍克難攻堅、搏擊商海的一幕幕驚世大劇,聆聽了老首長、原集團黨委書記周玉成有關中鐵二十局集團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全國爭雄、走向世界的一層層介紹,讓我更深切地感受到:鐵道兵精神永在,鐵道兵的軍魂不散。

1984年元旦,是部隊脫掉軍裝的第一天。那個節日對鐵道兵指戰員來說不僅是新一年的開始,更是新生活的開始。作訓科值班參謀找到領導:明天該上班了,早上還出不出操?晚上還上不上班?(部隊時期除星期天以外每天晚上8點上班一個小時,或辦公,或學習)為此局裏幾位主要領導專門“通了一下氣”。既然是“改工”,生活方式上應按照企業職工的生活考慮,早上可以不出操,晚上可以不上班,而作息指揮仍用“軍號”。

軍號嘹亮,軍號聲聲。改工後的10師官兵在軍號的指引下走出了一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輝煌道路……

1984年1月1日,鐵道兵10師一萬多名官兵分別在青海西寧、烏蘭、天峻、德令哈,陝西鹹陽、西安、眉縣、渭南、蒲城、白水,四川樂山,河南洛陽等地向軍旗告別,脫下軍裝,脫離軍隊序列,取消部隊番號、代號,集體並入鐵道部,由過去吃“軍糧”的部隊轉為到建築市場上“找米下鍋”、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國營建築企業,開始由軍隊生產型轉為企業生產型,由過去統分統配轉為效益和競爭力比拚,重大的曆史轉折給各級領導和廣大“指戰員”提出了新的考驗和嚴峻的挑戰。

不斷的軍號聲讓每個鐵道兵戰士把“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鐵道兵前無險阻;風餐露宿,沐雨櫛風,鐵道兵前無困難”當成了一種思維定勢,當成了一條“基本原則”。在這個曆史轉折關頭,有憂慮,那是一種冷靜思考,卻沒有顧慮,勇往直前;也有困境,那是初入商海後的負重選擇,卻沒有畏難,有戰必勝!

還是那雄壯的軍號聲,讓鐵道兵始終保持著服從命令、聽從指揮、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戰鬥本色。做到了思想不亂、組織不散、紀律不鬆、幹勁不減。1984年提出“交好青藏、突擊罕東、上好大(同)秦(皇島)、多攬外委、確保初戰取勝”。當年完成投資八千多萬元,比1983年增長百分之四十四,實現利潤總額三百五十多萬元;1985年提出“打好罕東、狠抓大秦、廣攬外委、搞好小型”,確保全年實現利潤五百萬元,在全局各單位抓好安家落戶、基地建設的同時,到年底完成投資一億一千四百五十萬元,實現利潤總額達到一千三百多萬元,比上年增長了三倍多。直到1987年的四年中,他們繼承鐵道兵光榮傳統,順應改革形勢,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迎接挑戰,實現了由部隊到企業轉軌中的華麗轉身,邁出了可喜的成功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