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血液和造血係統疾病(14)(2 / 3)

5.蚱蟬炒雞蛋:

[原料]蟬幹2隻,花椒1粒,雞蛋2枚,鹽少許。

[製法]蟬幹去翅足,洗淨,花椒洗淨搗碎。雞蛋打散,加鹽調成蛋液。先將蟬幹、花椒爆炒至香,再放入蛋液煎炒至熟。

[功效]益精壯陽,補腎健骨。用於坐骨神經痛。

[服法]單食或佐餐。

6.油炸辣串蟬:

[原料]剛出殼幼蟬10隻,青、紅辣椒各2個,精鹽、味精、黃酒、蔥、薑汁適量。

[製法]蟬去頭及翅足,加入精鹽、味精、黃酒、蔥、薑汁拌勻,青辣椒、紅辣椒洗淨切成小菱形,取一竹簽將蟬和青辣椒、紅辣椒間隔穿上,油炸至熟。

[功效]益精壯陽,補腎健骨。用於坐骨神經痛。

[服法]單食或佐餐。

7.甜瓜子末:

[原料]甜瓜子300g,米酒500mL。

[製法]將甜瓜子浸在米酒中,密封保存。10日後取出晾幹,研成細末。

[功效]散結消瘀,清肺化痰。用於坐骨神經痛氣滯血瘀型。

[服法]15g/次,空腹用酒送下。連用7~10日為1個療程。

8.丹參酒:

[原料]丹參30g,白酒500mL。

[製法]丹參洗淨、剪碎,加白酒,封瓶口,浸泡15日,每日振搖1次。

[功效]活血祛瘀,涼血消癰,養血安神。

[服法]午、晚各飲20mL,常飲。

第十二節神經症

神經症是指大腦由於長期的情緒緊張和精神壓力,導致精神活動能力的減弱。其主要臨床特征是精神容易興奮和腦力容易疲勞,常伴有頭痛、睡眠障礙、情緒煩惱、易激惹及多種軀體不適症狀,這些症狀不是繼發於已存在的軀體疾病、腦器質性病變或某種特定的精神疾病。病程遷延,症狀時輕時重,病情波動常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據全國流行病學調查,神經症總患病率為13.03%。多數患者發病於16~40歲,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從事腦力勞動者占多數。現在歐美國家已取消了這一診斷名稱,國內對本病之診斷有爭議,絕大多數專家認為神經症是存在的,隻是應避免診斷的擴大化。

本病中醫診斷為“神勞”,亦屬“不寐”範疇。多因長期神情緊張、勞神思慮過度,導致陰陽失調,神氣虧虛。是以神疲、失眠、健忘、頭暈、頭痛為主要表現的勞病類疾病。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神勞中醫辨證一般分為肝氣鬱結、痰熱擾神、肝鬱陰虛、陰虛火旺、心脾兩虛、心虛膽怯、心腎不交等證型。臨床辨證需注意:①辨受病髒腑,若以情緒緊張、易於興奮為主,多屬心肝病變;若以失眠健忘、神疲乏力為主,則其病在心、脾、腎。②審證候虛實,神勞一證,有虛有實。其虛多責之於心、脾、腎之不足,可見體倦乏力、心悸少寐、納呆、語怯、腰酸耳鳴等,舌質淡,脈沉細無力;其實則有肝鬱氣結、痰熱內擾之不同,可見煩躁易怒,情誌抑鬱,失眠多夢,口苦,脈弦或弦滑。

(1)肝氣鬱結證:

[主症]精神抑鬱,情緒不寧,心煩失眠,疲乏,胸脅脹悶,脘腹痞滿,不思飲食,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解鬱。

[處方]逍遙散:柴胡10g,白芍15g,白術10g,茯苓15g,當歸15g,薄荷5g,甘草5g,生薑10g。

若精神抑鬱、心煩較甚加鬱金、蓮心;若脅肋脹滿加青皮、佛手;若兼腹脹納呆,加神曲、麥芽、山楂;若失眠多夢,加合歡皮、炒酸棗仁;若苔黃、口苦者去生薑,加梔子、竹茹,或用丹梔逍遙散加減。

(2)痰熱擾神證:

[主症]心緒不寧,煩躁不安,失眠多夢,容易激動,神疲,健忘,頭暈頭痛,口苦口幹,胸悶,惡心,痰多,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

[處方]黃連溫膽湯:黃連10g,半夏10g,陳皮10g,茯苓15g,甘草10g,生薑10g,竹茹10g,枳實10g。

若兼大便秘結者,加龍膽草、大黃;若心煩甚者加梔子、蓮心;若心緒不寧者加鬱金、龍齒;若痰多,苔黃厚膩者,加膽南星、貝母;若失眠較甚者加夜交藤、遠誌、合歡皮。

(3)肝鬱陰虛證:

[主症]精神抑鬱,易於激動,腦力易於疲勞,或見眩暈、脅脹、五心煩熱、口苦口幹,或有低熱,舌紅,苔黃或少,脈弦細數。

[治法]滋陰疏肝。

[處方]滋水清肝飲:熟地黃15g,茯苓15g,牡丹皮10g,澤瀉10g,山茱萸15g,山藥15g,柴胡10g,白芍15g,梔子10g,酸棗仁30g,當歸15g。

若抑鬱明顯加鬱金;舌紅少苔,脈細數,去當歸、澤瀉,加麥冬、生地黃。

(4)陰虛火旺證:

[主症]焦慮煩躁,失眠多夢,精神疲乏,頭暈耳鳴,心悸或盜汗,手足心熱,口渴咽幹,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

[處方]朱砂安神丸:黃連10g,朱砂0.5g,生地黃15g,當歸15g,甘草10g。

若焦慮、煩躁甚者,加龍骨、梔子、鬱金;頭暈目眩者,加夏枯草、白蒺藜;兼頭痛加白菊花、蔓荊子;兼大便秘結加麥冬、火麻仁、玄參。此外,可與天王補心丹合用以加強滋陰降火安神之效。

(5)心脾兩虛證:

[主症]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精神抑鬱,頭暈健忘,食少便溏,麵色萎黃,舌質淡,脈細弱。

[治法]補益心脾。

[處方]歸脾湯:黨參15g,黃芪30g,白術10g,茯神15g,棗仁30g,桂圓肉10g,木香5g,炙甘草5g,當歸15g,遠誌5g,生薑10g,大棗10g。

若兼脘悶納呆、舌苔膩者,合二陳湯以健脾化痰;如心血不足,可合四物湯以養心血;若脾虛便溏者,可用景嶽壽脾煎以溫脾安神。

(6)心虛膽怯證:

[主症]心悸,膽怯易驚,失眠多夢,頭暈健忘,神疲乏力,或惡聞聲響,食少納呆,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補心養神。

[處方]平補鎮心丹:龍齒15g,朱砂0.5g,茯苓15g,茯神15g,柏子仁20g,酸棗仁30g,遠誌5g,五味子5g,熟地黃15g,山藥15g,天冬10g,麥冬10g,人參10g,肉桂末3g,車前子10g。

若心悸甚加炙甘草;納呆加神曲、麥芽;兼痰熱去肉桂,加竹茹、法半夏。

(7)心腎不交證:

[主症]心煩不寐,精神疲乏,頭暈耳鳴,健忘,煩熱盜汗,腰膝酸軟,男子遺精,女子夢交,舌尖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交通心腎。

[處方]交泰丸:黃連10g,肉桂末3g。

若心悸怔忡、虛煩不眠加龍齒、酸棗仁、柏子仁、茯神、夜交藤、合歡皮;煩熱盜汗加知母、浮小麥、生牡蠣;遺精加芡實、金櫻子;若以腎精不足為主者,可合六味地黃湯加減。心腎不交尚可選用黃連阿膠湯化裁。

2.中成藥:

(1)肝氣鬱結可選用逍遙丸、腦樂靜等;心脾兩虛可選用歸脾丸、補氣養血丸、人參養榮丸等;心氣不足可選用柏子養心丸、靈芝口服液等;陰虛火旺可選用天王補心丹;腎虛精虧可選用安神補腦液。

(2)強力腦心康口服液:每日早、晚各服1支。

(3)百草安神片:每次1~3片,口服,3次/d。用於神經症。

(4)清腦複神液:輕症10mL/次,重症20mL/次,口服。用於神經症。

【西藥治療】

1.抗焦慮藥:主要是用苯二氮類藥,本類藥具有抗焦慮、鎮靜催眠的作用。焦慮症狀明顯者,可選用地西泮2.5~5mg/次,口服,3次/d;阿普唑侖0.4~0.8mg/次,口服,3次/d。睡眠障礙嚴重者,可選用硝西泮5~10mg;艾司唑侖(舒樂安定)1~2mg/次;氯硝西泮(氯硝安定)2~4mg/次,每晚睡前服,連用1~2周。本類藥物不宜長期使用,以免產生藥物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