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出版《借黨項人說事》時,我在跋語中說:“收拾完這本小冊子,我要打點‘行裝’上路,去做另外一次心的旅行。”2007年下半年開始,我一方麵寫一些應時的雜文、隨筆,一方麵開始讀《唐詩三百首》《元曲三百首》《詩經》等書。前者的成果,已於2008年結集出版了《針尖上跳舞》一書;後者的成果,則是有了這本《枕著唐詩夢遊》。
我讀《唐詩三百首》,翻檢《唐詩辭典》,不是在補文學與藝術之課,不是想達到“不會作詩也會吟”的目的,也不是要學做詩歌評論家,我“老雕蟲”般“尋章摘句”,是在揣摸唐朝詩人們關於政治、社會、倫理、人生等方麵的思想,在探視古代詩人的人生,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審視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在某些方麵,期望找到一些曆史鑒借與人生鑒借。這與寫《借黨項人說事》的初衷與方式基本一致。
讀唐詩,對於其描寫、抒情、設色、擬音,對其勢若高峰、變化多姿的藝術魅力,我領會了一些,但僅僅是皮毛。我感受較深的,是詩人們的失意、落魄、貶官、流放,是他們借酒澆愁,詬病讀書,向往歸隱的無奈,是詩人雖身處逆境,卻依然“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士子精神。
讀唐詩,雖然每每有引古自傷的情緒,但轉瞬即逝。縈回於胸間的,是對於唐代官員詩人、布衣詩人豐富社會閱曆的豔羨,是對他們自由心靈的由衷的敬佩。
從古代開始,偉大的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莊子、董仲舒、張載、孫中山、陳獨秀、毛澤東,如亞裏士多德、孟德斯鳩、歐文、傅立葉、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他們對社會的發展從各自的角度進行了審視,批判,並且勾畫了理想軌跡。他們的思想極其豐富與深奧,我沒能係統研究,隻是朦朧地感覺,心靈自由,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所倡導的主流,即如馬克思所言,人的自由全麵的發展。
我感歎,時至今日,人們做到心靈的獨立、自由、奔放都很難,“心為形役”的狀態幾乎是普遍的,為稻粱謀,為仕途謀,為子孫謀,中國人的心靈已被太多的東西所牽累。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在封建專製製度之下,詩人們的心靈竟然可以飛躍,可以飛翔,可以神遨八極,“夢遊天姥”!他們或隱晦或直白,或藝術或政治地陳述社會流弊,批評朝政朝綱,表達利益訴求。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中華文化的驕傲,中國知識分子的驕傲。
自由心靈、自由精神是由自由土壤培育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唐朝社會有許多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這是作者想繼續思索的問題。
這本小冊子,是我捕捉唐朝詩人自由心靈瞬間的感覺與記錄,十分的粗陋。如蒙讀者不棄,請予批評校正。我們共同來體味曆史,檢視社會,透析人生,放眼未來,謀劃和諧社會,推動民族振興。
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