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倒提笏板》跋(1 / 1)

收入這本小冊子的文章大多比較尖銳,因此在前期發表時,使用了其他幾個筆名。

所謂尖銳,指這樣幾個方麵:所涉及的問題尖銳,很多涉及大政方針、國計民生,是較為敏感的熱點難點問題;所持的觀點比較尖銳,與流行說法有所區別,而且直截了當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沒有繞彎子,沒有特別地吞吞吐吐、王顧左右而言他;表達觀點的語言和方法比較尖銳,雖然不是辣味撲鼻,但咀嚼之下,可能會鼻尖滲汗。

我曾追求一種境界,即將雜文寫得委婉曲折一些,火藥味盡量的淡而花草味盡量的濃,這樣讀者讀起來輕鬆,被譏諷者以及仍心懷“左”傾的人不致暴怒,作者自己也相對安全。在這一指導思想的規範下,有了《借黨項人說事》,有了《枕著唐詩夢遊》。但是,寫雜文的人其實是很難永遠平和的,看到一些事,思索的多了,就不免要發議論,並且會不拘形式,“不擇手段”,一吐為快。正如詩人永遠具有童心一樣,雜文家永遠具有“叛逆”精神。不會反思,沒有曆史使命感與社會批判精神,就不是雜文家。對於自己的“不成熟”,隻能作這樣的解釋,或曰自我開脫。

作為雜文作者,我希望有挖掘不盡的素材,有千奇百怪的社會現象,有廣闊的用武之地。而作為共和國的公民,卻希望自己的國家政治清明、社會和諧、人民自由,社會矛盾少,沒有或者少有烏七八糟的事情。如果真達到了這樣的境界,那是中華民族之幸,中國人民之幸,也是雜文作者之幸。雜文家們可以幸福快樂地“失業”轉行,去做別的事情。如果有才情有稟賦,去寫詩,歌頌“鶯歌燕舞”“流水潺潺”“高路入雲端”更好!畢竟,批判沒有歌頌來得輕鬆愜意!

十分的無奈,目前的社會並不是隻有青天沒有烏雲,隻有細雨沒有冰雪,隻有光明沒有黑暗的社會,社會轉型時期,矛盾眾多而且尖銳。失業問題、醫療問題、社會保障問題、治安問題、教育亂收費問題、房價飛漲問題、收入差距問題、三農問題,腐敗日益嚴重問題,等等等等,成為矛盾的焦點與旋渦,成為公眾普遍關注的問題,自然地,也便成了有識之士、有責任意識之士思索的問題。時下中國的報刊上,大量發表的,便是關於這些問題的雜文。身在雜文界,探討這些問題,自然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本書中的68篇雜文,是本人對於當下中國一些社會問題的思考。這些文章的寫作,曆時7個多月。因為忙於行政,讀書讀報斷斷續續,跟蹤社會問題若即若離,思考、解析難以深入,行而為文,也顯得枯澀僵滯,呆板生硬,缺乏文采。

雜文是一種較難駕馭的文體。在短短的千兒八百字或者一兩千字的篇幅內,要表現作者尖銳、深刻、新穎的社會思想,要運用豐富、典型而鮮活的材料,要層層分析,抽繭剝筍;要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要富於激情,有故事性、文學性、幽默感、可讀性。因此,小文章裏有大乾坤。沒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勇敢的社會批判精神,寫不好雜文。隻有這些,而缺乏深厚的文化、文學功底,沒有豐富的學養,紮實的文字功力,沒有多樣的表現技巧,同樣寫不好雜文。糟糕的是,我在這些方麵均不占優勢,天資愚鈍,學養淺陋,文學底子不厚,而且生性浮躁,時常將比較重要的問題草草處理,文章缺乏材料的豐富性與思辨的周密以及表述的從容。寫雜文二十餘年,出了十多本書,一般性的文章多,比較好的文章少。低水平重複,常使自己陷入深深的迷惘與彷徨。好在我屬於沒有大誌向大抱負的人,心理也還不十分脆弱,還沒有落荒而逃,而仍然在堅持。對於雜文的執著,也許是我唯一的長處。

又一本小冊子要出籠了,如果內中所論的問題能引起讀者一點閱讀與思考的興趣,那便是我最大的滿足。對於讀者,我永懷敬畏與感激之心。

我的摯友、同事,寧夏雜文界的驍將朱世忠先生於8月5日駕鶴西去,飄然天國,謹以此書向他表示我的哀痛與懷念!

遙望星空,我輩當更努力!

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