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萬歲君王隻釣龍(2 / 2)

我曾寫信向南京軍區的新四軍軍史專家丁星同誌求教,承蒙他不但回了長信解惑,還複印了相關資料。丁老認為,“黨的七大可能是個分水嶺。七大以前,至少在新四軍文獻中從未見過‘毛主席萬歲’這個口號,甚至連‘毛主席’這個稱呼也是很後期才出現(按:抗戰初作家沙汀寫的《記賀龍》,即曾記述賀龍提到毛澤東時,稱其為老毛),前期稱‘毛同誌’、‘毛澤東同誌’,電報隻稱一個‘毛’字。七大會議上,朱德的軍事報告(即《論解放區戰場》)最後有幾句口號,如‘中華民族解放萬歲’‘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縱隊萬歲’,第二句是‘我黨領袖毛澤東同誌萬歲’。”(按:第一句口號是“黨的七次代表大會勝利萬歲”,第四句是“團結一切友軍打敗日本侵略者”,末句是“獨立、自由、民主、統一與富強的新中國萬歲”。)丁老還在信中指出:“解放戰爭時期,喊或書寫‘毛主席萬歲’,在各解放區肯定已經很普遍了。我軍再次解放兩淮時,我就在淮安城樓上用刷子寫過‘毛主席萬歲’。”丁老遂後還複印了一份湯洛寫的《毛主席萬歲!》一文的複印件,原刊於1948年2月19日晉冀魯豫《人民日報》。此文介紹胡宗南侵犯延安後,國民黨士兵將牆上的“毛主席萬歲”標語,改成“蔣主席萬歲”,但第二天,“蔣”字又被老百姓改成“毛”字,這樣改來換去連續了幾天,最後遊擊隊員將敵人看守標語的哨兵殺死,終於保住了“毛主席萬歲”這條標語。應當說,這是一個帶有傳奇色彩、饒有興味的故事。丁老認為,“當年,在很大程度上,老百姓是將‘毛主席萬歲’作為對共產黨、對解放軍的擁護來表達的。這與後來特別是‘文革’時期對一個人的祝頌有所不同。”

但是,“萬歲”作為一種政治文化現象,是相當複雜的。在不同的地點、場合,不會完全相同。老同誌的回憶,也會因人而異,產生差別。例如,我請教解放初曾任華南局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的曾彥修(嚴秀)同誌,他說他30年代去延安,在延安生活、戰鬥過多年,在各種場合,從來沒有聽到“毛主席萬歲”的口號,也未見過這樣的標語。建國後。這個口號越叫越響,而且不允許再叫朱老總萬歲。有位老理論家對我說,建國後叫這樣的口號,一是我國是個農民國家,農民有叫“萬歲”的傳統與需要;二是當時受前蘇聯的影響非常大,叫慣了“斯大林萬歲”,叫“毛主席萬歲”也就似乎理所當然了。

看來,1949年的開國大典,是個曆史的轉折點。我在上中學時讀何其芳歌頌開國大典的長詩,其中說遊行隊伍高呼“毛主席萬歲”,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高呼“人民萬歲”。有次我與著名詞作家喬羽先生聊天,問及此事,他說他當時在軍管會工作,參加了開國大典,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聽到下麵遊行隊伍中傳來一陣陣“毛主席萬歲”的口號聲,相當整齊,顯然是事先組織、布置好的。

看來,係統地研究“毛主席萬歲”的來龍去脈,是很有意義的。但以某一人之力,恐難奏效。我希望有人牽頭,組織古代史學者、黨史工作者、老同誌、檔案工作者,共同完成一部前所未有的著作——《中國“萬歲”史》。不才翹足而待。

俱往矣,笑釣龍人物,出此昏招!

2001年3月30日於京南老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