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9.選秀去了,又來了(1 / 1)

看過戲曲《拉郎配》、電影《喬老爺上轎》的人,都不會忘記古代民間驚聞皇帝老兒選秀,嚇得雞飛狗跳,趕緊匆匆嫁娶:搶新郎、提成對、昏昏然、鬧哄哄,造成了無數鬧劇、悲劇。

這些故事並非空穴來風。不必扯得太遠,就以明清兩朝為例,從正德到順治年間,多種史料上,均有對選秀虐政的揭露。如明人《崔鳴吾紀事》載:隆慶戊辰(1568)春正月,民間相傳皇帝派宦官到江南選美女進宮,“於是有女者急於求售,年資長幼、家世貴賤,皆所不論。自京口(今鎮江市)至蘇、鬆、嘉、湖諸郡旬日間無分妍媸,婚配殆盡”。天啟元年(1621),蘇州盛傳皇帝選秀女,“凡民家處女自十歲以上者,爭先擇配……舉國若狂,殊可駭可笑。”直到明朝滅亡後的順治四年(1647),江南又一次訛傳選秀即將開始,民間便又一次趕緊“拉郎配”,當時有人寫詩諷刺說:“一封丹詔未為真,三杯淡酒便成親。夜來月明樓頭望,隻有嫦娥未嫁人。”人們不禁要問:當時的百姓,為什麼對皇帝選秀如此聞風喪膽?答曰:害怕陷阱也。他們清楚地知道,宮女一旦走進皇宮,與其說是進入天堂,還不如說進入地獄。在森嚴的封建等級製度下,頭上閃耀著君權神授光環的皇帝,隨時可以打罵、侮辱、處死宮女。成化以前,皇帝死了,宮女還要殉葬。老了,仍不準出宮,送到浣衣局去,一旦歸天,則草草火化,骨灰拋到荒郊野外的“宮人斜”旱井中。真是命同草芥。因此,百姓心裏透亮:選秀,乃陷阱也,千萬不能陷進去,逃脫的唯一途徑,便是趕緊將女兒嫁人。

隨著封建社會的滅亡,惡夢般的選秀早已成了遙遠的過去。然而,近日偶閱今年第23期的《北京電視報》,頭版上赫然印著通欄大字標題:“藝謀選秀一呼萬應。”好家夥,張藝謀選秀來了!他在Tom. com網站上為他的新作《幸福時光》尋覓一位女主角,全國16至19歲的少女奔走相告,報名者已逾萬人,而且每天仍有不少人繼續報名參選。對此,社會議論紛紛。有喝彩叫好的,也有不以為然的。我的看法是:這是文化的悲哀。

是的,張藝謀不過是位著名電影導演,至今也未見過有人稱呼他是電影皇帝,更遑論別的皇帝,他的選秀,與封建皇帝的選秀,當然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有一點應該說是一脈相承的:陷阱。則不過是,此阱非那阱,乃文化陷阱也。試想,上萬名少女,成天神魂顛倒,夢想在張藝謀的麾下,一炮走紅,成了鞏俐、章子怡第二,這與煽動萬人競奔獨木橋,有何殊異?這對於她們的學習,特別是考試,將帶來多麼巨大的衝擊?一個健全的社會,文化上應當體現多元成就感。少女也好,少男也好,如果隻知道追逐站在名利最尖端的電影明星,是文化的淺薄、無知,或形象一點說,是跛足的醜小鴨。張藝謀在網上耍的這套把戲,不能不說是導演文化的淺薄。少女們涉世未深,她們哪裏知道。實際上,報名之日,就是陷進陷阱之時:充當名人張藝謀大肆商業炒作《幸福時光》的一個無名的、然而卻是自告奮勇、頭腦發熱、手舞足蹈的過河卒而已。嗚呼!

選秀去了,又來了——隻要有死水在,總要不時冒出黑色泡沫的,如此而已。

(《中國演員報》2000年6月16日;《深圳特區報》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