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1.別了,“成王敗寇”的噩夢(1 / 1)

沒有英雄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用什麼樣的英雄觀教育子孫後代?是影響一代又一代人民族精神的大事。縱覽國史,顯然存在著兩種英雄觀。一種是曆代封建統治者奉行的金科玉律“成則為王,敗則為寇”。此語並非源於典籍,是民間絕妙的概括,堪稱入木三分,擊中要害。儒家宣揚仁,“仁者愛人”,不可能為“成王敗寇”思想提供理論依據。曆代官修正史,是成則為王、敗則為寇的典型注腳。以劉邦、朱元璋而論,兩人皆出身卑微,前者不過是泗水亭長那樣的芝麻綠豆官,後者不過是在皇覺寺混口飯吃的小和尚,都是造反起家,但幸運的是,他倆成功了,坐上了皇帝的交椅,於是便成了香噴噴、不斷被神化的漢高祖、明太祖;而失敗者,則不斷被矮化、醜化、妖魔化,儼然是臭烘烘的狗屎:如韓信,對於漢王朝建立有蓋世功勳,被冤殺後,還要扣上野心家、謀反的大帽子。而明末農民大起義的領袖、事實上也是中國古代農民戰爭史上傑出領袖之一的李自成,在《明史》中被描寫成“無賴”、“高顴深頤,鴟目曷鼻,聲如豺。性猜忍,日殺人斷足剖心為戲”。對李自成極盡汙蔑誹謗之能事。一部二十四史,除了《史記》外,事實上就是成王敗寇史。

但是,既然有占主導地位傳統思想存在,就一定有與之對立的反傳統思想產生。以司馬遷為代表的民間史學家、作家,以及戲曲、俚詞等,則對失敗英雄予以很高的評價,不勝同情、讚歎。司馬遷在《史記》中,高度評價秦末農民大起義的領袖陳勝推翻秦王朝的“首事”之功,寫了《陳涉世家》,與《孔子世家》、《蕭相國世家》等並列,這是何等眼光!而家喻戶曉的京劇《霸王別姬》、《伍子胥過昭關》,更對英雄末路的悲劇遭遇、結局,刻畫得淋漓盡致。這是閃爍著古典民主主義思想光輝的寶貴傳統。

不能低估“成王敗寇”對當代國人政治、文化生活的影響。“文革”中坐過反動派牢者皆被打成叛徒、中國足球隊洋教練施拉普納失敗後立即被指斥為“騙子”……凡此種種,都尖銳地昭示:新的世紀,我們應當弘揚人文主義,告別“成王敗寇”的噩夢!

(《世紀》199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