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
《尚書》,是上古曆史文獻集。標誌著中國古代散文已經形成。書中文章可分為記言、敘事兩類。
作品結構漸趨完整,有一定層次;部分篇章敘述有一定文采,還帶有情態描寫,所用比喻也較形象。
春秋戰國時期有散文,是對它的繼承發展,並影響到以後各朝代的製詔、章奏之文。對“詔策”、“檄移”、“章表”、“奏啟”、“議對”、“書記”等文體的形成,亦有影響。
周易
《周易》,是古代占筮用書。書中文章表現出中國早期散文漸趨成熟,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有一定作用。
其文敘事條理清楚,比甲骨文片言敘事進了一步;“賦比興”寫作手法已具雛形,用“比”較多;用詞較靈活,運用了不少虛詞、同義詞、雙聲疊韻詞,尤以選字為多。
作品散韻結合,有許多短歌韻語,簡短洗練,多為二、三、四言,節拍鮮明,音律和諧,可看出中國早期歌謠的特點。
詩經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的詩歌305篇。《詩經》共有“風”、“雅”、“頌”3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
“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是中國古代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麵,反映了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的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國風”中還有不少民歌對統治階級的荒淫無恥予以有力的諷刺和鞭笞,如《新台》、《南山》、《株林》等都是這方麵的名篇。
“風”在藝術特點上,體現在以簡樸的語言描摹事物,以樸素的生活畫麵反映社會現實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形象塑造上,“國風”也具有現實主義藝術特色。作者們能通過抒發主人公的內心傾訴,表現他們的歡樂與悲哀,刻畫主人公的行動及其性格特征。“國風”在形式上多數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韻,但也不是千篇一律。它常衝破四言的規格。而雜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如《代檀》就是一首雜言詩。這些隨著情感的波動而富於變化的詩句。讀起來節奏分明,極富音樂性。“國風”的語言準確、優美、富於形象性。精確恰當地使用雙聲、疊韻、疊字,更增加了藝術魅力。賦、比、興藝術手法的運用,為“國風”大大增強了表現力。
“雅”詩和“頌”詩都是統治階級在特定場合所用的樂歌。它們在思想內容上無法與具有現實主義精神和人民性的“國風”相比,但由於它們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麵,因此,也還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
賦、比、興是《詩經》的3種藝術表現手法,與風、雅、頌一起,合稱為“詩經六義”。所謂賦,朱熹說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直接陳說;所謂比,朱熹說是“以彼物比此物”,包括我們今日所說的比喻和比擬,所謂興,朱熹說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周南·關雎》先寫“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以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遐想。因為興常用於詩歌開頭,所以又叫起興。
《詩經》的句式基本上是四言,比較整齊。不少篇目的各段落之間,往往隻更換極少的幾個字,有的句子則完全相同,有“重章疊句”的結構特點,辭意複遝、反複詠唱,給人以一唱三歎,循環往複的感覺。
《詩經》是我國詩歌史上的第一塊裏程碑。它反映現實、針砭時事的精神和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對後世的詩歌創作影響極大深遠。漢魏樂府及曆代民歌受它的影響自不必多說,即便是各朝各代的傑出詩人,如屈原、陶潛、李白、杜甫、白居易、陸遊等等,也無不從中汲取營養,采擷精華而融會進自己的詩歌創作。
關雎
《關雎》,是《詩經·國風》的第一篇,也是全書的首篇。
這是一首優美的情詩,女子采荇菜於河濱,男子見而悅之,它描寫了一位青年男子對一位漂亮姑娘的戀慕與追求。全詩音韻和諧優美,口環往複,表現了男子慕戀的深切和追求的執著,形式與內容相得益彰。
值得說明的是,這本來是一首民間情歌,但前人受了儒家思想的影響,解釋得玄乎其玄,說是歌頌周文王“後妃之德”,有關天下“人道之大論”的經典之作,而將其神聖化,也神秘化了。直到清代,這首詩才逐步恢複了它的本來麵目。
國風
《國風》,是《詩經》的一部分,又稱《風》或《十五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和《豳風》,共160篇。其中的詩作被一般認為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諸侯國所轄各地的土風歌謠,大部分是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民歌。
詩作多采用賦、比、興手法,由現實生活所思所感而發,謳歌勞動的愉快歡樂,抒寫美好的愛情和對命運與婚姻不幸的哀怨,揭露統治階級荒淫無恥、不勞而獲,表達反抗奴役壓迫的心聲。
《國風》風格淳樸自然,生活氣息濃鬱。其中的《豳風·七月》、《周南·關雎》、《秦風·蒹葭》、《衛風·碩人》、《魏風·伐檀》等都是很有藝術表現力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