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春秋、戰國時期(1)(2 / 3)

小雅

《小雅》,是《詩經》的一部分,共74篇,與《大雅》合稱“二雅”。大部分詩成於西周末至春秋初,多出自貴族文人之手,表現貴族生活,記述武功事跡,用於貴族宴享。

有些詩篇客觀上反映了政治混亂和社會動蕩的現實,諷刺批判了奴隸主貴族的昏庸腐朽,如《節南山》、《正月》、《十月之交》、《巧言》、《青蠅》,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其中還有少數民歌,如《苕之華》、《何草不黃》、《楚茨》、《采薇》等篇寫饑寒之苦、征夫之勞、農事畜牧、男女戀情,與《風》詩風格一致。

大雅

《大雅》,是《詩經》的一部分,共31篇,與《小雅》合稱“二雅”。《大雅》大致成詩於西周年間,為貴族所作,用於諸侯朝會。篇幅較長,結構完整。風格典重文雅,議論語言較多。

內容多是歌頌西周各代君王,宣揚宗法、天命思想,維護王室統治;也有《桑柔》、《民勞》、《板》、《蕩》、《瞻卬》等少數詩篇諷刺批判統治階級為政暴虐,貪殘害國,政治混亂和社會動蕩亦有所反映;另有《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等類似史詩的詩篇,較完整地記述了周部落發祥、發展、建國的曆史。

周頌

《周頌》,是《詩經》中《頌》的一部分,共31篇,與《魯頌》、《商頌》合稱“三頌”。其作者已不可考。

《周頌》,成於西周初年,為《詩經》中最早的一部分,是周王朝祭祀宗廟的舞曲歌辭。其詩篇幅較短,語言典雅莊重,極少運用賦、比、興手法,多數不押韻,不重疊。

內容多是頌揚祖先功德,祈求天地諸神降福子孫,宣揚天命、神權思想。也有《臣工》、《噫嘻》、《豐收》、《載芟》、《良耜》幾首寫到當時農業生產情況,對生產規模和過程作了質樸生動的描寫。

魯頌

《魯頌》,《詩經》中《頌》的一部分,共4篇,與《周頌》、《商頌》合稱“三頌”。古文經學派認為是史官所作,今文經學派認為是魯公子奚斯所作,尚無定論。

其詩大致成於春秋中葉,是魯國貴族用於宗廟的樂章。《泮水》、《閟宮》是臣子頌美國君的詩篇,《駉》亦旨在頌美魯僖公牧馬之盛景。

《魯頌》創作上受《風》、《雅》詩的影響,有誇張的描寫,複遝的章法,對漢大賦的形成有較大影響。

商頌

《商頌》,是《詩經》中《頌》的一部分,與《周頌》、《魯頌》合稱“三頌”,原有12篇,現傳5篇。其他篇章何時散佚,不可知。《商頌》,成詩年代尚有爭論,一般認為是東周宋國之作,為宋國貴族祭祀祖先商王的頌歌。

《商頌》描述商民族從起源到建國艱苦奮鬥終成大業的曆史,讚頌先王業績。雖是歌功頌德之作,卻也氣象宏大。篇幅一般較長,敘事具體,韻律也較和諧。

二南

《二南》,是《詩經·國風》中的《周南》、《召南》的合稱,共25篇。古人以為“周南”、“召南”係指地域,“周南”大致在今陝西,河南之間。“召南”大致在今河南、湖北之間,此說為大多數研究者所首肯。

宋代有人根據“以雅以南”等詩句,認為“南”為詩的一體。現在研究者或認為“南”是鍾鎛一類的樂器,當是由樂器衍變為樂曲的名稱,所以“南”的本身是一種曲調。

關於作品產生的時代,《詩序》說是在周初,現代研究者或認為是在東周,也有人以為西周、東周作品都有。

周南

《周南》,是《詩經·國風》之一,包括《關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天》、《兔置》、《芣莒》、《漢廣》、《汝墳》、《麟之趾》,共11篇。

漢人以為大抵屬今陝西、河南之間的作品,對此後人間有異議。作品產生時代,《詩序》說是在周初,現代研究者有的以為是在東周,也有人認為西周、東周的作品都有。

七月

《七月》,是《詩經·豳風》中的一篇名,共8章88句,為《國風》第一長篇。

本篇描寫周代早期的農業生產情況,以素描手法描述古代農村的農夫在一年間每月為貴族從事緊張的農業勞動和他們自己的生活情況,同時也記載了那時的一些節令風俗。

全詩有如一幅色彩絢爛的巨型壁畫,無論人物刻畫或景物描繪均栩栩如生。

生民

《生民》,是《詩經·大雅》中的一篇名。《詩序》以為尊祖之作。

《生民》是周人頌美始祖後稷的祭歌。詩中記述了他誕生的神話,讚揚他在農業上的傑出貢獻,詩中對周族早期的農業生產情況也有所反映。因其為周代統治階段敘述開國曆史的詩篇,故有一定史料價值。

左傳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西漢以後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左丘明所著。左丘明,春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有人稱他與孔子同時,孔子十分尊敬他;有人稱他比孔子稍晚,是孔子的弟子。相傳他家世代為左史,故以左為姓,名丘明。

《左傳》,記述了始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止於魯哀公27年(前468年),共255年的曆史。它周密而詳細地記載了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經濟文化等方麵的重大史實,真實地記錄了當時重要的政治人物的活動及言論,生動地描寫了奴隸社會處於崩潰時期的曆史進程,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麵,是一部極為寶貴的曆史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