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共5000多字,81章,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稱為《道經》,下篇稱作《德經》。據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則《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此書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作。在哲學上,作者推崇先天地而生,微妙玄通,自然無為的“道”,但又提出了一些包含著對立統一思想的樸素辯證觀點。在政治上,作者主張絕聖棄智,無為而治,回到小國寡民的上古社會,他對現實中的統治者進行了猛烈抨擊,並提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第七十二章),認為暴力鎮壓不能消滅人民的反抗。故魯迅稱此書“戒多言而時有憤辭,尚無為而仍欲治天下。其無為者,以欲‘無不為’也”(《漢文學史綱要》)。
此書為語錄體。書中全是簡短的語言片斷,每章圍繞一個中收觀點,加以正麵說明,但未采用對話形式,也未出現人物。其語言簡潔凝練,常從具體的生活現象出發,引出深刻哲理,類似格言警句。句式或長或短,大體整齊,但又富於變化。文中多用韻語,讀起來節奏鮮明,鏗鏘悅耳。如第二十一章形容道的特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辭簡而要,其旨深而遠。飛龍成卦,未足比其精微;獲麟筆削,不能方其顯晦”(薛道衡《老子廟碑》),認為微言深旨,超過了《易經》和《春秋》。
注本有魏王弼《老子注》、清魏源《老子本義》、近人馬敘倫《老子校詁》等。
莊子
《莊子》是我國古代道家學派的重要著作,由莊子所著。莊子,名周,戰國時期著名的散文家、哲學家,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莊子是宋國蒙城(今河南商丘)人。大約生於公元前369年,卒於公元前286年,與齊宣王、梁惠王同時代。他一生貧困,但厭惡高官厚祿,曾拒絕楚威王的重金聘請。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張追求絕對的精神自由。保持人們原有的、淳樸的原始本性,以“無所作為”而回歸遠古。他的這些思想主張,在他的一些如《逍遙遊》、《養生主》、《胠篋》等散文名篇中,有較為突出的體現。
《莊子》中的很多文章都是由寓言和神話故事構成,通過這些故事及故事中人物的對話,表現了作者的哲學思想和政治觀點。《莊子》的文章詞彙豐富多彩,語言幽默生動。其文章構思奇特精巧,於詼諧之中闡明深刻的哲理,常以擬人的手法描寫自然界中的一些事物。文如行雲流水,揮灑自如,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具有很高的文學成就,對後世的浪漫主義文學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中,《莊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
戰國時期,沒落的奴隸主階級和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展開了最後的殊死鬥爭。在這場鬥爭中,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因其符合當時社會曆史發展的條件,適應高度發展的規律,具有社會曆史發展的進步性而不斷發展壯大。相反,奴隸階級由於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已和當時的社會曆史進步的要求不相適應,所以逐步地走向沒落和衰亡。
在這種情況下,備挫鋒芒的奴隸主階級的內部,表現出了無可奈何的逃避現實的消極情緒。這種情緒是社會曆史大變革的過程中,沒落的貴族即將徹底滅亡的前兆。《莊子》正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代表了沒落階級思想傾向的一種學說。
《莊子》與《論語》、《孟子》雖然都處在同一曆史時期,又都站在沒落階級的立場上,但所表現出來的主張、觀點及傾向,有著明顯的差異性。
《論語》、《孟子》出現的時候是封建地主階級正在形成的階段,在這個曆史階段中,是新興地主階級和頑固的沒落的奴隸貴族之間的鬥爭最為尖銳激烈的時候,而作為儒家學派形象代言人的孔子和孟子是極力維護奴隸貴族的統治的,他們都盡其所能宣揚理想的西周初期的奴隸社會,對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進行了猛烈抨擊。《莊子》麵世的時候,社會矛盾雖然還十分尖銳,鬥爭還十分激烈,但封建地主階級已在這種矛盾的鬥爭中得到了壯大和發展,其統治地位已基本確定。反之,奴隸貴族階級在這種矛盾和鬥爭中,勢力被嚴重地削弱了,已經顯示出它退出曆史舞台的必然結局。
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之下,《莊子》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對封建地主階級統治強烈的不滿,同時在恢複西周奴隸主統治又失望的情況下,所以采取回避矛盾、逃避現實的消極態度。
孟子
《孟子》是記載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經典,由孟子及其門人萬章等人撰著(《孟子》七篇)。孟子,名軻,字子輿,生於公元前372年,卒於公元前289年,是古代著名思想家,戰國時期魯國鄒(今山東鄒縣)人。孟子是繼孔子之後,最有影響的儒家的代表人物。曾曆遊齊、宋、滕、魏等國,一度為齊宣王的客卿。當時各諸侯的君主都認為他的政治主張不合時宜,而不予采用。晚年從事著述和講學。宋元以後,儒家學派備受尊重、崇拜,被人譽為“亞聖”,享受祭祀,地位僅次於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