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
《三國誌》,斷代紀傳史,西晉陳壽撰,劉宋裴鬆之注。陳壽,生於公元233年,卒於公元297年,字承柞,西晉史學家,安漢(今四川南充)人。陳壽早年拜史學家譙周為師,攻習《尚書》、《春秋》三傳,精讀《史記》、《漢書》。在蜀漢時,曾為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他為人正直,因與宦官黃皓不和,而使仕途連遭挫折。蜀漢滅亡後,陳壽成為一介布衣。
《三國誌》全書共65卷,其中《魏誌》30卷,《蜀誌》15卷,《吳誌》20卷,記述了自黃巾起義至晉滅吳統一天下,從公元184年到公元280年近100年的曆史。此書別具一格。它約成書於晉惠帝時,時人推崇作者“善敘事,有良史之才”。後人把《三國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合稱“前四史”,在史學上有較高的地位。
作品寫人敘事詳實生動,取材審慎,文筆簡潔,各傳中選錄的一些文章也頗有文學價值。據有關資料記載,《三國誌》麵世後,即有夏侯湛自毀《晉書》的故事。它對後世以三國故事為內容的小說、戲劇,特別是對《三國演義》的創作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它也是官方人士必須修讀的“二十四史”之一。
三國,即東漢末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時期。對這個曆史時期的劃定,史學家們觀點不一,一般有三種說法。第一種劃分,以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廢漢帝,建立魏國,為三國開始年份。到公元280年,司馬炎打敗吳國,建立西晉王朝,全國又恢複統一為止,共61年的時間。第二種劃分,是以曹丕建立魏國開始,到公元265年司馬炎廢魏帝,建立晉朝共46年的時間。還有一種劃分,即把三國上推到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魏國羽翼豐滿,漢朝名存實亡、風雨飄搖之時算起,終於公元280年,晉滅吳為止,則整個三國時期,即達84歲高齡了。
東漢末年,中原大地狼煙滾滾,各地軍閥割據稱雄,連年征戰,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經過一段漫長的相互攻戰兼並過程,最後隻剩下魏、蜀、吳三家勢力強硬的對手,為中國統一奠定了基礎。從這一點上來說,三國的出現較東漢末年的群雄爭霸,是曆史的一個偉大進步。陳壽為了紀念這段曆史,於是修《三國誌》。
陳壽在《三國誌》中對諸葛亮推崇備至,高度評價了諸葛亮一生的業績和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但對失街亭及“將略非其所長”等也不諱言,既不以私情命筆,又能揚其善而不引起短缺。對於曹操的描寫,挾漢獻帝遷都許昌,他用史筆點出是董卓等人出的主意,記述了曹操受命為魏公、魏王的真實過程。但對司馬懿受禪代魏的描寫在《魏書》中隻用“如漢魏故事”五字,足以令人深思。
由於陳壽在撰寫《魏書》、《魏略》時,是秉承司馬懿意旨所寫的,所以書中在個別記述上也存在一些失實之處,如誣稱曹爽有“無君之心”等等。《三國誌》中還將三國的鼎立和蜀漢的失敗,都歸於大命,在一定程度上宣揚了皇權神授的觀點。此外陳壽擔任過巴郡的中正官,這種品評人物的習氣對《三國誌》中人物的價值觀也多少受到了一些影響,如對曆史人物偏重於他們的才華和膽識方麵的描寫。
搜神記
《搜神記》,東晉史學家、文學家幹寶所著。幹寶篤信鬼神,他寫《搜神記》的目的即是為了“發明神道之不誣”(《搜神記·自序》)。換言之,他搜神記異,是要給天命觀提供例證,這就決定了本書不能不充斥宗教迷信觀念。但是,由於所采故事有不少積極健康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因此本書也有不少積極健康的內容。
今本《搜神記》中464則故事,見於幹寶以前的誌怪書和其他書籍者約200則,其餘則是“采訪近世之事”。
《搜神記》的內容大體上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麵:
第1,神仙術士及其法術變化,主要集中在卷1到卷3;
第2,神靈感應,集中在第4、5卷,其中“董永”條記載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這就是著名“天仙配”故事的本源;
第3,卜夢,集中在第6至10卷;
第4,物怪變化及靈奇之事,集中在第12、13卷;
第5,鬼事及還魂事,集中在第15、16卷,其中有不少佳作,如吳王小女故事、盧充故事、王道平故事、河間郡男女故事等;
第6,精怪故事,載於17、18、19卷;
第7,報應故事,集中在第20卷,主旨講善惡報應;
第8,神話和其他怪異傳說,集中在第14卷;
第9,曆史傳說,集中在第11卷,如韓憑夫婦、東海孝婦及幹將莫邪等,其東海孝婦的故事則為後來關漢卿的《竇娥冤》所吸收。
《搜神記》雖然寫的多是神靈怪異的荒誕故事,但也保存了不少優秀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如《韓憑夫婦》、《幹將莫邪》、《三王墓》等篇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殘暴本質,歌頌反抗者的不屈精神,《李寄斬蛇》記述少女李寄不顧個人安危,機智勇敢為民除害的事跡。
《搜神記》內容龐雜,描寫細致生動,對人物刻畫也注意到鮮明的個性,初具小說的格局,在我國小說發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拾遺記
《拾遺記》,又名《拾遺錄》、《王子年拾遺記》,誌怪小說集,東晉王嘉所著。王嘉,字子年,隴西安陽(今甘肅渭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