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兩晉、南北朝時期(1)(2 / 3)

《晉書》本傳雲:王嘉“滑稽好語笑,不食五穀,不衣美麗,清虛服氣,不與世人交遊。隱於東陽穀,鑿崖穴居,弟子受業者數百人,……著《拾遺錄》10卷,其記事多詭怪”。可知王嘉是當時頗有名望的方士,書中所記也多是詭怪神仙之事。

作品中有關古史部分多是荒誕怪異的神話,與史傳不合;漢魏以下也有許多道聽途說的傳聞。末卷還記敘了昆侖等9個仙山。但文字綺麗,人物和結構都接近小說。

現傳本約經過南朝梁宗室蕭綺的整理,首有蕭綺序。

神仙傳

《神仙傳》,誌怪小說集,東晉葛洪所著,共10卷。葛洪,生於281年,卒於341年,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今江蘇句容)人,信奉道教。作者自序稱,此書是為了回答其弟子滕升於仙人有無的問題而作的:“秦大夫阮倉所記有數百人,劉向所撰又70餘人,然神仙幽隱,與世異流,世之所聞者,猶千不得一者也。……今複抄集古之仙者見於仙經、服食方及百家之書,先師所說,耆儒所論,以為十卷,以傳知真識遠之士。”

書中所記仙人除容成公、彭祖兩人與劉向《列仙傳》重出外,其餘都是補《列仙傳》所無的。所錄84人,充滿金丹道教的內容。但描寫仙人神態也有生動之處,如王遠、麻姑二條寫蔡經見麻姑手爪似鳥,想到“背人癢時得此爪以爬背,當佳也”,很有情趣,後為李白遊仙詩所化用。又如描繪仙人的種種神奇變化,想象生動,對後世神魔小說有一定影響。

思舊賦

《思舊賦》,屬晉賦,向秀所著。賦前有序,說明是為了懷念亡友嵇康、呂安的。

向秀是“竹林七賢”之一,與稽、呂二人交誼最深,曾與嵇康一起打鐵,又和呂安一起灌園。嵇、呂因反對司馬昭而遭誣殺。向秀懾於司馬氏的威勢,不得已而赴洛陽應舉。這篇賦便是他應郡舉歸來,經過嵇康的舊居有懷而作的。

作者因聞笛聲,觸景生情,追憶了往日朋友的誌趣高雅、心胸曠達的音容行貌,以反襯今日人去樓空,笛聲無主的悲涼。氛圍極其慘淡蕭瑟,讓人感受到時代的黑暗,故友遭遇的慘痛和作者內心的苦悶彷徨。體小章短,剛開頭卻又煞尾,蘸滿血淚,讀之令人生悲。

三都賦

《三都賦》,屬晉賦,左思所著,成文時間約在晉武帝泰始8年(272年)至太康3年(282年)間。

《三都》由《蜀都》、《吳都》、《魏都》3篇組成。前兩篇分別由假想人物西蜀公子和東吳王孫盛稱三國時蜀都、吳都的形勢之重,物產之豐,宮室之麗,民俗之華,最後一篇則由魏國先生盛讚魏都之宏麗壯觀與政治舉措之修明,對曹操統一北方的功業多所頌揚。賦中指出了立國之根本在於政治之修明,不在於自然山川之形勝。

全賦采用一種紀實寫真的筆法,辭采秀麗,氣勢宏博,雖模擬漢代張衡《西京賦》、班固《兩都賦》,但後來居上,超越了前人。曾轟動一時“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晉書·左思傳》)。

歸去來辭

《歸去來辭》,東晉辭賦名篇,陶淵明所著。原題《歸去來兮》,蕭統《陶淵明傳》及《文選》刪去“兮”字,稱《歸去來》,後加文體“辭”,合稱《歸去來辭》。

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陶淵明41歲,因家貧子多,迫於生計,出任彭澤令。不久產生厭倦情緒,80餘天之後,掛冠而去,賦《歸去來辭》。史傳皆載:淵明為彭澤令,上級郡督郵來縣,縣吏要他“束帶見之”,他甚感屈辱,表示不肯為了五鬥米的薄祿向鄉裏小人折腰,當天即解印歸田,賦《歸去來辭》。但作者在序文中不說此事,隻說“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因此有些學者對淵明去職之事的原因多有爭論。

賦中作者以任運委化、樂天知命的思想,在田園故廬的閑靜生活中,體會到欣愉的人生趣味和高潔自足的人生境界,從而衝淡了一生仕途的失意和現實貧困的生活。

文章寫得既深沉又恬美,字裏行間飽含著詩情畫意,神態曠遠,辭意暢達。宋代歐陽修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

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東晉散文名篇,陶淵明所著。約寫於宋武帝永初2年(421年),是作者晚年之作。大概受當時戰亂中人民被迫“逃亡去就,不避幽險”的曆史真實和北方塢堡組織的啟發,結合前人記載的有關傳說,幻想成篇的。

文中通過武陵漁人誤入桃花源之事,展現了一幅沒有世網羈絆的人間樂園的圖景。在那裏,一切都那麼單純,那麼美好,人人勞動,怡然自足,“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沒有君王,沒有剝削,一切都與現實社會的戰爭動亂、汙濁虛偽形成相反的對照。文章形象自然、逼真,引人入勝。

《桃花源記》給後世文學以極大的影響。王維有《桃源行》詩,韓愈有《桃源圖》詩,劉禹錫、王安石有《桃源行》詩,蘇軾有《和桃源詩序》等,在曆代的詩文中,更是常被作為詠歎的一種境界。

博物誌

《博物誌》,誌怪小說集,晉代張華撰。共10卷,因原書早已散佚,現在的版本多從《藝文類聚》、《太平禦覽》中摘錄,且有增加,因此這本書不隻是張華原文。

書中內容龐雜,分類記載了山川地理知識以及一些異境奇聞、神仙方術的傳說,其中對於中國西北地區天然氣、石油的記載,對地質勘探有參考意義;對一些傳說的記錄,也對人們研究古代文學、曆史人物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