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唐、宋、元時期(3)(2 / 3)

《樂府詩集》所收集的詩歌,大多是優秀的民歌和文人因樂府舊題創作的詩歌。特別是漢樂府民歌,“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廣泛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現實苦難和思想感情,如《陌上桑》、《東門行》、《戰城南》、《孔雀東南飛》等,具有高度的現實主義精神,其藝術成就、表現方法、語言形象等都成為中國詩歌藝術的楷模和淵源。

全書各類有總序,每一曲有題解,對各種曲調及歌辭的起源和發展,做了考訂,“征引浩博,援據精審,宋以來考樂府者,無能出其範圍”(《四庫全書總目》)。每一題以古辭居前,曆代仿作依次列後,對研究樂府詩的源流和發展有極大的參考價值。現有宋《四部備要》本、《四部叢刊》影印本、1955年文學古籍刊行社據宋本出版的影印本。1979年中華書局重加校勘整理,標點重印,書後附有作者索引和篇名索引。

滿江紅·怒發衝冠

《滿江紅·怒發衝冠》,南宋詞,嶽飛作,大約作於宋高宗紹興2年(1132年)前後。作者為著名愛國將領,力主抗金,反對和議,為奸相秦檜謀殺。他將愛國激情融入詩詞中,光芒四溢,真摯動人。

《滿江紅》上闕開首即道“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點明天氣、地點與人物心情,表達建功立業的豪情。下闕回溯靖康之變以來的變故,國仇家恨,恥辱必雪,立下決心,展望美好未來。

全詞慷慨激昂,氣壯山河,乃英雄詩人的英雄詩篇,猶如一篇檄文,激勵了無數愛國誌士,也成為中華民族寶貴遺產之一。

竇娥冤

《感天動地竇娥冤》,簡稱《竇娥冤》,中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元代戲劇家關漢卿的作品。

劇作取材於漢代“東海孝婦”的故事,較為客觀地反映了元代的現實生活,有力地抨擊了封建社會的嚴酷與黑暗;歌頌受害婦女即女主人公竇娥堅貞不屈的反抗鬥爭精神。貧儒竇天章帶著7歲女兒瑞雲流落楚州,因生活所困,借得寡婦蔡婆20兩銀子。一年來,本利共為40兩。竇天章根本無力償還,又欲上京求取功名。蔡婆乘機索瑞雲為童養媳,改名竇娥。竇娥婚後不久,丈夫去世,婆媳倆相依為命。

一天,諢名叫賽盧醫的醫生在蔡婆前往討債之時,為賴債竟將蔡婆騙至野外,想用繩子將其勒死,恰巧被潑皮無賴張驢兒父子所救,他們乘機逼蔡婆婆媳二人改嫁他們父子二人,否則仍要將其勒死。蔡婆被迫答應,並將張驢兒父子帶到家中,竇娥堅決不允。但張驢兒父子賴著不走。張驢兒在湯中放下毒藥,想毒死蔡婆霸占竇娥,不料被其父誤飲身亡。張驢兒再以此脅迫竇娥未成,便向官府控告竇娥殺人。昏官桃杌嚴刑逼供,竇娥堅貞不屈,轉而刑拷蔡婆。為救婆婆,竇娥屈招,被徇私枉法、草菅人命的桃杌冤判死刑。臨刑前,她發下了3個誓願:斬後血不落地而飛濺高掛的白練,六月降雪3尺以掩其屍,楚州幹旱3年。竇娥死後,誓言全部應驗。3年之後,其父竇天章已官為廉訪史,到楚州查卷審理囚犯,夢中得知女兒向他訴說冤情,使竇娥終得昭雪平憤。

劇作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竇娥這一光輝的女性形象。在她短短的一生中,經受了喪母、離父、喪夫的打擊,高利貸的迫害,潑皮無賴的欺壓,貪官汙吏的毒刑,以至含冤而死的種種不幸,幾乎集封建社會婦女所受各種壓迫於一身。同時,也充分體現了下層婦女的善良和人民群眾的反抗精神。特別是竇娥在赴刑場的路上那悲憤填膺、呼天號地的指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對天地鬼神和對黑白不分、是非顛倒的現實社會發出了震撼人心的控訴和無情的批判。竇娥的冤死,更有力地揭露了“衙門自古向南開,就中無個不冤哉”的封建社會這一普遍的現實。而那3樁誓言的實現,則富於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充分體現了人民對正義的渴求。而竇娥冤屈得到昭雪,更表現了竇娥寧死不屈的抗爭精神,表明了黑暗腐敗的元代社會人民群眾伸冤複仇的強烈願望和正義不可戰勝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