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作結構完整,曲詞精練樸實動人,被明人孟稱舜讚為“詞調快爽,神情悲悼,尤關之錚錚者也”。700多年來,它曆久不衰,被改編成不同的劇種多次上演。早在140多年前,它就被歐洲人譯成了法文,後又被譯成了日文在國外流傳,它就像王國維所說那樣,是“留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的傑作。
西廂記
《西廂記》,元代戲曲作家王實甫的代表作,也是我國較早的一部以多本雜劇連演一個故事的劇本。
該劇以唐代傳奇《鶯鶯傳》為依據,以金人董解元《西廂記清宮調》為底本提煉加工而成。但《王西廂》與《董西廂》具有很大的不同。在文學樣式上,前者為戲曲雜劇;後者為說唱文學;在表現方法上,前者為代言體,後者為敘述體;在藝術成就上,前者情節更為緊湊,人物性格益趨豐滿,後者情節稍嫌疏散,人物性格尚欠完整。因此,《王西廂》是對《董西廂》進行了一番揚長避短的再創造。
該劇熱情歌頌了崔鶯鶯與張生為追求愛情幸福所展開的鬥爭,在錯綜複雜的矛盾糾葛中,塑造了幾位具有鮮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如聰明機敏而又具正義感的紅娘、深沉嫻靜而又富叛逆性格的崔鶯鶯、熱烈大膽而又不免軟弱的張生等。
作品善於通過細膩曲折的心理變化表現人物性格的發展;善於利用情景交融的手法烘托情節的氣氛,襯托人物的內心活動;善於化用詩詞中富於音樂美、圖畫美的語句和汲取生動有趣的民間口語,形成文采燦然而又自然流暢的語言風格;在結構上突破了一本四折、一人主唱始終的體製,具有獨創性。
它是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傑作,雖被封建衛道者詆毀為“誨淫”之書,但問世以來卻一直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與關漢卿《拜月亭》、白樸《牆頭馬上》、鄭光祖《倩女離魂》一起被譽為元代四大愛情劇。當時及後世的很多愛情戲劇或小說都蒙受了它的影響。
琵琶記
《琵琶記》,改變自民間流傳的南戲《趙貞女》,元末明初戲曲家高明所著。高明,字則誠,溫州瑞安人。
《琵琶記》南戲在北宋末年產生於浙江溫州一帶,之後一直流行於南方民間。南戲雖然產生較早,也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但由於封建士大夫的鄙視和排斥,這種民間的戲曲形式沒能向更高水平發展。元代北方雜劇南移之後,南方的舞台一度被這種更為成熟的戲劇形式所占領,南戲更趨於衰落。到了元末,社會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動,加之南戲本身具有體製自由、表演靈活的優點,並在和北雜劇接觸的過程中汲取了北雜劇的長處,因而南戲逐漸發展成為更加完善的戲劇形式。一些文人開始對南戲加以注意,並積極從事南戲劇本創作,使南戲出現了複興的局麵。這一時期,高明的《琵琶記》成就最高,影響最大,因此,被稱為南戲“中光之祖”。
作品描寫了書生新婚兩月,奉父命赴京應試。中狀元後,牛丞相奉旨招他為婿,他以家有父母妻室辭婚,繼又向皇帝辭官,均不獲準,被迫入贅相府。適值家鄉連遭荒旱,家庭生活的重擔全由妻子趙五娘承擔。趙五娘暗吞糠粃,將求得的賑米侍奉公婆。年邁的雙親盼子不歸,氣餓而死。趙五娘剪發買葬,後背琵琶彈唱乞討,上京尋夫。幸賴牛氏賢德,使其夫妻重聚。最後以一夫二婦歸家廬墓3年、一門旌表結束。
這部戲宣揚了封建倫理道德,創造了趙五娘這一具有傳統的美好品質的婦女形象。《琵琶記》在情節結構、人物塑造、語言運用上都獲得很大成功,因此成為南戲中之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