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誕生於元末明初,由羅貫中在民間傳說和有關話本、戲曲的基礎上寫成的。
《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有成就的曆史小說,始於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展現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間的曆史風雲畫卷。作者通過集中描繪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鬥爭,揭示了東漢末年社會現實的動蕩和黑暗,譴責了封建統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難,表達了人民呼喚明君、呼喚安定的強烈願望。另外,《演義》沿襲了平話“擁劉反曹”的傳統,體現了封建時代人民擁明君、反暴君的共同願望。
《演義》是根據正史記載和民間傳說加以擴展而成,基本上采用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但在許多情節的設置和曆史人物的塑造上,又充滿了浪漫的傳奇色彩,體現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果。
《演義》的結構以蜀漢矛盾為中心,以三國矛盾鬥爭為主線來展開情節,既保證了前後發展的一貫性,又富於曲折和變化,於清晰明朗的脈絡間,構成了古典小說中少見的既宏偉又嚴密的結構。
《演義》的中心內容是演繹各集團間的各種矛盾鬥爭乃至戰爭,這一切都是通過複雜的故事情節來完成的,而在講述一個曲折的故事時,作者又總是以人物為中心。例如對那場著名的赤壁之戰的描寫,作者使用了8回的篇幅,細致、周到地一步步推動情節:遊說江東、孫吳內部的矛盾、孫劉聯盟的形成、雙方的備戰等,全都一一道來,而這些情節的描寫,又都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作用,顯示諸葛亮高超智慧的目的。
《演義》常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來講述戰爭。還以赤壁之戰為例,對於孫劉聯盟,作者不惜筆墨、不厭其詳,而對於敗方曹軍隻作簡單敘述,這樣詳略得當,既節省筆墨又突出了重點。
《演義》為古典小說的人物畫廊貢獻了眾多鮮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標誌著中國古典小說人物塑造的新發展。《演義》往往將人物置於激烈的矛盾衝突之中,來展現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征。如在赤壁之戰中,同時表現了諸葛亮、周瑜的雄才大略,黃蓋的赤膽忠心,魯肅的正直敦厚,蔣幹的自作聰明。
在描寫人物時,《演義》所運用的誇張、烘托、對比等手法,顯示出作者極高的藝術造詣。如“關公溫酒斬華雄”一節,作者並不詳述關羽的武藝如何高強,膽識如何過人,而是通過預先描寫華雄非凡的勇猛,交戰時震天動地的鼓聲,那碗尚有餘溫的酒來表現關羽的神勇。
《演義》的語言通俗、簡練、明快。人物語言富於個性化,張飛的豪爽、關羽的高傲、曹操的奸詐、孔明的智慧,常在簡練的幾筆勾畫中顯露出來。
水滸傳
《水滸記》是施耐庵創作於元末明初的一部曆史小說。
它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等起義為題材的長篇英雄傳奇小說。宋江起義在曆史著作中有零星記載,其結局則說法不一。南宋時水滸故事已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為說唱藝術的重要內容。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遺事》中涉及水滸故事的內容比較簡單,但已初具規模,是現存較完整的水滸故事話本。元代出現了一批水滸戲,其中關於梁山伯情況的描寫已接近《水滸傳》,對李逵、宋江、燕青等人物的描繪已比較生動。施耐庵、羅貫中就在這些民間故事、說唱文學的基礎上,經過藝術加工和再創作,完成了不朽的巨著《水滸傳》。
《水滸傳》藝術地再現了農民起義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塑造了起義英雄的群像。它揭露了封建統治階層的罪惡,指出人民起義的原因是“官逼民反”。高俅是統治集團的代表,他因擅長踢球,受到宋徽宗寵愛,做了太尉之後便與蔡京、童貫等狼狽為奸,操縱朝政,利用職權迫害王進、林衝。高俅的義子高衙內、弟弟高廉、蔡京的女婿梁中書等同樣無惡不作。書中還寫了一批形形色色的貪官汙吏、豪強惡霸如張都監、西門慶、鄭屠等,他們也壓榨、迫害著百姓。在這種黑暗的社會現實中,“官逼民反”就成為必然。
《水滸傳》的後半部通過義軍受招安、征方臘等情節,寫出了起義失敗的悲劇性結局。這個結局與梁山首領宋江形象的複雜性密切相關。一方麵,宋江不滿現實,仗義疏財,不顧危險救助朋友,富有領袖魅力,一再卷入起義活動之後終於成為義軍首領;而另一方麵,他頭腦中存在根深蒂固的忠孝節義觀念,這種觀念始終影響著他的行動,並一步步引導義軍走上了失敗的道路。在宋江身上,集中體現了作品中宣揚的“忠義”思想,“忠”即忠君,也就是作品中反映出的“隻反貪官,不反皇帝”思想;“義”指彼此間的義氣,但它要服從於“忠”、“孝”。“忠義”觀念使起義的失敗成為必然。
《水滸傳》自問世後即廣泛流傳,家喻戶曉,明清統治者汙蔑它是“誨盜”之書,卻屢禁而不能止。它對後世英雄傳奇類小說、戲劇、民間文藝的影響很大。
西遊記
《西遊記》是明代吳承恩所著的一部白話長篇小說。
《西遊記》的故事來自於唐太宗貞觀年間,僧人玄奘曆盡艱難險阻,到印度取經的真實事跡。唐僧取經的故事,600年來在民間廣為流傳,經過無數人的創造、取舍、增刪、修改、加工,吳承恩集大成並完成最後的寫作。全書共100回,41個故事,於1592年由金陵書商世法堂唐樂刊刻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