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占領三國在開始時自己控製一切權力,排除德國人參與治理。但不久它們就認識到,隻有把實際的政治責任交給德國人自己,“德人治德”才是最有效的途徑。因此,三國占領政策的指導思想改為轉向自下而上——也就是從鄉鎮、縣市再到州——發展德國人的政治自主能力。
在這方麵,美國軍政府走在最前。它較快就任命德國人擔任市長,由德國人組成州委員會、縣鎮委員會,在其占領區設立州,並建立政府和議會。開始時這些機構僅僅負責軍政府命令的執行,沒有任何決策權,隨時可以撤換。在允許成立政黨、舉行選舉之後,各州從行政單位變成擁有自己的議會和憲法的基本政治單位。美國和蘇聯軍政府從1945年開始了這一過程,英國隨後,法國最後。
到1947年,州在戰後的德國西部已經是一個主要的政治現實。它們自己製定了憲法,選舉出議會,建立了議會製的政府,德國的政治生活從此開始。政黨也以各州為基礎組織起來。各州總理不僅是占領區機構的首腦,也成為德國人的代表。
但各個占領區之間存在顯著的不同。在蘇占區,隨著各州的建立,中央行政管理機構也建立起來。權力集中於占領軍當局和中央行政管理機構,各州僅擁有極小的決策權,並且這點權力在蘇維埃化的過程中也不複存在。出於各州行政機關協調跨州事務的必要性,美占區於1945年秋在斯圖加特設立了三個州的協調委員會——州委員會。它由三個州的總理、不萊梅市長、議員以及技術顧問組成,常務秘書處下設各個專業委員會,為州委員會每周一次的會議作準備工作,起草議案。這是戰後出現的第一個聯邦式的協調委員會。英占區在各州從政治上組織起來之前已經建立了較為中央集權的占領區行政管理機構和中央谘詢委員會,但中央谘詢委員會不是由各州代表組成,後來也主要是由政黨代表組成。
1946—1947年間,美國和英國軍政府經過協商,合並了兩個占領區在農業和食品、經濟和金融、交通、郵政和通訊等領域的行政管理機構,聯邦式地組織起來的美占區與中央集權式地組織起來的英占區合為統一的經濟區。區內設立了由各州議會代表組成的立法機關,由各州政府代表組成的行政機關以及由五個行政機構的首腦組成的經濟委員會。這些機構的建立以州為基礎,已經表現出聯邦的特征。由於這五個行政機關之間職權劃分不清,雙占區各方的合作並不順利。1947年10月,雙占區進行組織結構改革,一個新的機構——“聯合經濟區(美國和英國占領區)經濟委員會”(簡稱“經濟委員會”)——成立。它由三個機構組成:一是由選舉產生的各州議會的52名代表組成的議會大會,狹義上的經濟委員會指的就是這一機構;二是由雙占區各州代表組成的執行委員會,它是聯邦式的機關;三是由五個行政機構首腦組成的行政機關。所有機構都設在法蘭克福。1948年2月,經濟委員會再次改革,其代表人數擴大一倍,由八個州政府各派兩名代表組成的州委員會取代了行政委員會。不久,三個占領區共同設立了德意誌銀行。1948年,法國占領區加入雙占區,經濟委員會再度擴大,日後德意誌聯邦共和國聯邦製的雛形被創造出來。可以說,隨著三個西占區州的建立、各州憲法的製定以及國家機關的設立,未來國家的形式已經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