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技術學習,實行各類人員專業化。管仲將全體居民按士農工商分成四大類,“勿使雜處”,以防見異思遷。他認為“成民之事”,須根據不同專業特點,安排特定的工作環境,“處士就閑燕,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市井,處農就田野”。四民分處,就是強調專業分工。社會分工,是曆史進步的表現。分工愈細,技術愈精,勞動效果愈好,關鍵是技術,因此,要求每一個專業工作者學習和提高技術是頭等重要的。對於如何有效地學習專業技術,管仲主張從少年時代開始,由專業化家庭培養。他說:“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從小學習,易於培養熱愛專業的思想感情,在專業化家庭學習,可以發揮環境影響的作用。父兄教授,耳提麵命,可以收到顯著成效。
管仲對齊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等領域進行的廣泛而深刻的改革及實行的對外開放政策取得了顯著成效,使得齊國的綜合國力遙遙領先於其他諸侯國,成為當時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後來他輔助齊桓公揚國威於四方,成為天下公認的霸主。從此以後,齊國“以守則固,以征則強”,出現“大國之君,莫之能禦”的強盛局麵。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評論管仲政績時指出:“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的改革之所以成功,在於他順乎時代和民意。他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
管仲執政四十年,地位穩如泰山,不僅得到了齊桓公的信賴,也得到了各級官員和人民的支持。
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群雄爭強,各國都想通過一係列的變法舉措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比如魏國有李悝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雖然這些變法也達到了一定的富強目的,但並不徹底。
此時,有一位衛國國君的後裔,名叫公孫鞅,他少好刑名之學,熱心法家學說,拜了當時的名士屍佼為師,專門研究以法治國的學問。他還一心向往李悝、吳起等法家先賢的改革事業,尤其對於李悝的《法經》懷有濃厚的興趣。
然而當時的衛國已經成為魏國的附屬國,公孫鞅眼見自己已無法在自己的祖國施展抱負,於是20多歲的他便隻身來到了魏國,希望能夠在魏國一展自己的雄才。
到達魏國後,公孫鞅先是向魏王進行了一番遊說,結果反被當時的魏國丞相公叔痤看中,於是他當即就被封了“中庶子”的官職,專門負責管理魏國公族的事務。公叔痤心知這公孫鞅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就準備進一步向魏王舉薦他,可不巧的是,公叔痤竟一下子病倒了。他在臨死前對魏王說:“公孫鞅可是個大才,大王可以讓他接替我的丞相之位;如果大王不能任用他,那麼就請大王一定要殺掉他,否則後患無窮!”最終,魏王卻並沒有把公叔痤的話放在心上。
後來,秦孝公為了振興秦國,於是向全天下廣發《求賢令》,欲以赤誠的態度招攬天下賢才。公孫鞅也看到了這道《求賢令》,他在對魏國失望之餘,於是便懷揣著法家先賢李悝的《法經》匆匆趕去了秦國。
公孫鞅到達秦國後,經人介紹,與秦孝公一連進行了三次對話,一次比一次熱烈。孝公非常讚歎公孫鞅的才能,於是決定重用他。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命公孫鞅為“左庶長”(秦爵位為二十級,左庶長為第十級),開始在秦國實行一係列變法舉措。
在變法之初,以老臣甘龍為首的秦國貴族保守派出來竭力抵製,但由於孝公的極力支持,變法便得以順利地推行了下去。
公孫鞅先後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變法改革,曆時二十餘載。在變法之初,公孫鞅還別出心裁地想出了一招“徙木立信”的妙計,以爭取老百姓對新法的信任。他第一次改革的重點是清除秦國的貴族勢力和廢除“井田製”、實行土地私有製,其大體內容是:(1)廢除秦國的世卿世祿製,而實行二十級的軍功爵;(2)獎勵軍功,禁止私鬥;(3)實行戶籍製度和“連坐法”;(4)鼓勵耕織,發展經濟。
這一次變法進行了十年,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秦國逐漸變得富裕和強大起來。公孫鞅也因為變法有功而被提升為大良造(第十六級爵位)。為了進一步鞏固封建製,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國遷都鹹陽,同時公孫鞅又開始主持了秦國的第二次變法。這一次變法的大致內容是:(1)推行縣製;(2)廢井田,開阡陌;(3)製定秦律;(4)統一度量衡;(5)燒詩書,禁遊學,實行愚民政策。此次變法的成效也很大,公孫鞅還因此被分封在了商地,所以後人又把他稱為“商鞅”。
商鞅變法改革近二十年,取得了突破性的功績,它徹底改變了秦國的落後麵貌:“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史記》)此次變法對內打擊了舊貴族的保守勢力,促進了社會安定、生產發展和國力的增強。秦國終於由一個被中原諸侯國視為夷翟之邦的國度,而一躍成為了令關東諸國聞之膽寒的虎狼之國,從此“諸侯卑秦”的局麵一去不複返了。後來,商鞅還幾次率軍對外出征,也開展一係列的外交活動,結果都取得了成功。它使得魏、趙兩國不敢再輕視秦國,還收回了部分河西之地。由此,商鞅將一個落後的秦國變為了發展中的秦國,為建立一個更加強大的、滅六國而統一中國的秦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