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變革:改變曆史方向的變法圖強(3)(3 / 3)

減徭役。範仲淹認為如今戶口已然減少,而民間對官府的供給卻更加繁重,應將戶口少的縣裁減為鎮,將各州軍的使院和州院塥署,並為一院;職官廳差人幹的雜役,可派低一些州城兵士去承擔,將那些本不該承擔公役的人全部放回農村。這樣,民間便不再為繁重的困擾而憂愁了。

《條陳十事》寫成後,立即呈送給宋仁宗。宋仁宗和朝廷其他官員商量,表示讚同,便逐漸以詔令形式頒發全國。於是,北宋曆史上轟動一時的慶曆新政就在範仲淹的領導下開始了,範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諸實施。

慶曆三年(1043年)底,範仲淹選派了一批精明幹練的按察使去各路檢查官吏善惡。他坐鎮中央,每當得到按察使的報告,就翻開各路官員的花名冊把不稱職者的名字勾掉。樞密副使富弼平時對範仲淹十分尊敬,這時見他毫不留情地罷免了一個又一個官員,不免有點擔心,從旁勸止說:“您一筆勾掉很容易,但是這一筆之下可要使他一家人痛哭呀!”範仲淹聽了,用筆點著貪官的名字憤慨地說:“一家人哭總比一路人哭要好吧!”在範仲淹的嚴格考核下,一大批屍位素餐的寄生蟲被除了名,一批幹才能員被提拔到重要崗位,官府辦事效能提高了,財政、漕運等有所改善,暮氣沉沉的北宋政權開始有了起色。朝廷上許多正直的官員紛紛賦詩,讚揚新政,人們圍觀著改革詔令交口稱讚。

這場改革直接觸犯了封建腐朽勢力,限製了大官僚的特權,他們對此恨之入骨,隨著新政推行逐漸損害他們的利益,便集結在一起攻擊新政。他們誣蔑範仲淹、富弼、歐陽修等結交朋黨,他們串通宦官不斷到宋仁宗麵前散布範仲淹私樹黨羽的讒言。曾作過西北統帥的夏竦是個詭計多端的家夥,宰相呂夷簡告病退休時,他滿心以為憑自己的資曆可以接替宰相職位,沒料想在石介、歐陽修的抨擊下,非但沒有當上宰相,連樞密使的官職也丟了。他惱羞成怒,蓄意報複。於是他讓家裏的一個使女天天臨摹石介的手跡,等到寫得與石介親筆字一模一樣了,便偽造出一封石介寫給富弼的密信,信裏說要廢掉仁宗。夏竦到處張揚,誣陷改革派陰謀另立皇帝。於是流言四起,人心惶惶。

宋仁宗雖然對這件事未必全信,但看到反對革新的勢力這麼強大,他開始動搖了,失去了改革的信心。到慶曆五年初,一年前慷慨激昂、想勵精圖治的宋仁宗終於完全退縮,他下詔廢棄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範仲淹參知政事的職務,將他貶至鄧州,富弼、歐陽修等革新派人士都相繼被逐出朝廷。堅持了一年零四個月的慶曆新政終於失敗。

王安石變法

宋朝自從趙匡胤開國做了太祖,經過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到神宗這裏,已是第6代皇帝了。這時宋朝的政治已經很腐朽了。因為和西夏、遼國連年打仗,向他們交納歲幣物品,加上多得不得了的大官小官所用的工資、公費,朝廷每年的收入都抵不上支出,國家的財政力量已經很微弱了。大官僚和大地主殘酷地剝削老百姓,奪走人民的土地。農民沒有田地種莊稼,活不下去,就紛紛起義反抗,於是宋朝的階級矛盾就越來越嚴重了。另外,官吏們不為民做主,辦事很不認真而且貪汙成性,生活奢侈。如果不進行徹底的改革,宋朝的統治就要走向滅亡了。

在仁宗的時候,範仲淹曾經推行過“慶曆新政”,可惜隻搞了不到一年,就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攻擊而失敗了,所以“慶曆新政”對宋朝政治的改變並沒有特別重大的意義。神宗時候,王安石出來變法維新,他的改革比範仲淹的新政內容要多得多,對大官僚大地主的特權打擊也就更沉重,而且這次改革推行了近20年,是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政治改革。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江西臨川人。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員家庭裏。他的父親做過類似縣長的官,為人正直,處理案件公正,所以經常被人排擠,從一個地方調到另一個地方。王安石從小就跟著他父親走過許多地方,增長了許多見識。他的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而且善於教育孩子,王安石從小就認真讀書,他的興趣很廣泛,不管是經書、史書,還是詩歌、傳奇,甚至醫書,他都拿來看,經常是吃飯睡覺的時候書也不肯放下。

有了這樣的父母和家庭,加上王安石自己的努力,他22歲的時候考上了進士。他不願意在京城裏無所事事地做官,卻喜歡到地方上真正做一點事情,於是在他27歲那一年,他到鄞縣當了縣令。

王安石上任的時候,那裏正在鬧旱災。原來以前的官吏隻知道搜刮百姓的錢財,對農業生產和水利建設卻一點也不關心。

麵對著這樣的嚴重情況,王安石皺起了眉頭。當年冬天,他就組織農民疏通河渠,並且親自跑了十幾個鄉,調查水利情況。在王安石的領導下,農民不論男女老少都積極參加修渠築壩的勞動,對東錢湖“重修湖界”,終於把鄞縣重新變成了一個山清水秀、魚米豐收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