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的從政之路是從社區起步的,他不僅遍訪了社區內各個黑人教堂,還積極參與到他們的活動中,就連每個星期在黑人教堂發言的機會他都沒有錯過。從這些活動中,他得到了鍛煉,了解了社情民意,熟悉了他們的表達習慣,所以當他在演講台上說到民情時才會如此動情,如此打動人心。
將大家說的話當回事兒
能夠認真傾聽普通民眾的心聲,並真正將這些心聲當回事兒的人,才是值得大家信賴並托付的人。整天隻用口喊“與你同在”的號子並不能使人由衷地信服,承諾隻有落實到實際行動上才能讓大家相信他是個“與民眾緊密相連”之人。就如美國的大選,無論黑人白人,無論中產階級抑或是下層平民,隻有主動接觸,琢磨他們的意見,並記在心頭,為他們的利益奔走呼號,才能贏得民心。
4 以老友的口吻娓娓交談
▲[關鍵詞]老友 普通民眾 百姓角度
奧巴馬親和、平實的形象在民眾心裏已根深蒂固。不管與對方是初見還是再見,彼此間熟悉還是陌生,奧巴馬都能以老友的口吻與他娓娓交談,使對方迅速放下心理包袱,融入到這種親切、深情、愉快的氛圍中,以自己獨特的語言魅力,征服聽眾。
奧巴馬的演講時常以生動的故事承載深奧的政治理念,比如下麵這段演講詞:
我曾在匹茲堡遇到蒂姆·韋勒夫婦,他們正在竭盡全力為自己年幼的兒子尋找可供移植的肝髒……我還曾在聖路易斯碰到一個黑人女孩,她說她正在努力考大學,盡管她們家祖祖輩輩連一個中學畢業的人都沒有。
讓我感動的不僅僅是他們的奮鬥精神,還有他們在艱難時刻所表現出來的自強不息的意誌、無所畏懼的決心和樂觀主義精神。這使我想起一位牧師在布道時說的一句話:無所畏懼的希望。這就是美國精神的最好表現。
一個國家的高級領導人在正式場合麵對他的人民時,做出的演講內容一定是要與國事相關聯,這樣才能體現出為國為民的高尚情操。但如果一味地重申經濟、政治、金融等一些大話題,聽眾沒了興致,甚至對這種演講表現出厭倦情緒。但奧巴馬另辟蹊徑,他將發生在身邊的、普通民眾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故事拿來與大家分享,在此間表達出自己的深切感情與思想觀念,就如一位多年老友在跟你促膝暢談理想、國民等話題一般,親切而動人。
另外,奧巴馬還擅長把枯燥的政治輔以人性的關懷,通過樸實的語言傳遞給美國的普通民眾。即使是麵對七嘴八舌的記者,他也常常能以老朋友的口吻和他們娓娓交談,用老百姓耳熟能詳的語言來闡述他的政治思考。
在2009年3月24日的記者招待會上,有記者質疑奧巴馬為什麼不讓公眾犧牲一些東西來促進經濟複蘇。奧巴馬在回應時把自己放在一個普通百姓的角度,用平實的話語和具體的事例表達了自己對美國普通民眾利益的關切。他說:
對於美國民眾來說,我想他們已經犧牲很多了。你會見到很多父母,他們寧願自己節衣縮食也要供應孩子上大學;你會遇到很多工人,他們寧可少幹一天工,少領一天工資,也要確保他們的同事不會麵臨被解雇的風險。我想,在所有的企業中,董事們都在做著或大或小的調整,以適應我們目前已經處在困境中的事實……
▲[亮點解析]用閑話家常般的實例,引發聽眾共鳴
奧巴馬聲情並茂的演講中時常引用實例,這些例子不是名人軼事,而是就發生在普通民眾生活中的、順手拈來的小案例。但就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在街頭巷尾一轉眼就能遇上的案例,奧巴馬卻能恰到好處地將自己的情感糅合進去,與故事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帶動聽眾產生心理共鳴。
提起伊拉克戰爭,奧巴馬曾這樣說過:“我想起我們有900多個服役的同胞們將不會再重返家園,他們是兒子和女兒、丈夫和妻子、朋友和鄰居;我想起我遇到的那些家庭,他們正努力克服缺少了愛人全職收入的困窘,或盡量擺脫由於身體殘疾或精神崩潰的愛人在歸來後又因是預備役軍人而無法享受長期健康補貼的困境。當我們派遣我們的年輕人踏上犧牲的路途時,我們必須責無旁貸地照看他們殘缺的家庭,在他們返回後關照他們的生活……”
在這裏,奧巴馬所說出的,正是千千萬萬民眾的心聲。誰不愛和平?誰不愛自己的國家?奧巴馬正是從目前國家正在上演著的一種令人悲傷的現象入手,將自己的真摯情感毫無保留地呈現給了大家,令大家為之動容,甚至潸然淚下。
記者和政治家們不斷用“真實”來形容奧巴馬,因為他具有一種還原的能力:在聽眾和選民麵前塑造了一個作為普通人的奧巴馬本人,而不是一個包裝好的政客形象。奧巴馬的這種“普通人”的形象,令大家見到他就會產生一種親切感,在交談時更易將他當作一位久別重逢的老友,在閑話家常中談及國情國事,因為沒有什麼能比與對方有共同語言更令人高興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