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有些民眾表達了對經濟危機的擔憂,有位卡車司機說:“我們現在很害怕。周六我們剛剛開了會,大家都非常擔心未來會變成什麼樣。”而奧巴馬認真聽取了卡車司機的話,並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向他耐心解釋,民主黨有能力擺脫經濟危機。最終,這位保持中立的卡車司機打算將選票投給他。
當地時間11月2日,奧巴馬一家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競選集會上與美國著名搖滾歌手布魯斯·斯普林斯廷同台獻藝。新一輪民調顯示,離大選還有最後一天,奧巴馬已經贏了。奧巴馬在集會上對前來助陣的8萬名支持者發表演講時說:“過去的幾天裏,我感覺良好。我想你們或許在想象4日我們贏得勝利後的情景了。”
這是最終結果出來前,奧巴馬對勝利最新的預測,但在當天的集會上,他仍然賣力拉票,獲得在場支持者的熱烈響應。
▲[亮點解析]一次行動勝過一百次辯論
辯論,是人與人之間希望通過言語說服對方接受自己觀點的一種方式。辯論與溝通不同,以至於現代社會的一個口號就是“提倡各抒己見,避免各執己見”,因為辯論的勝負並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對於在競選中拉票這一方式來說,說得漂亮不如幹得漂亮。你能在台上說得悅耳動聽、慷慨激昂,以此來“收買”投票人的心,但對手也會用這種方式來發動擁護者與你一爭高下。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另辟蹊徑,用實際行動來贏得大家的好感與支持。
奧巴馬就做到了這一點。他主動放低身段挨家挨戶地去拜訪普通民眾,並向他們表明自己的意願,鼓勵他們勇敢投票,這種親民方式無疑更容易收服民心。因為大家看到了他的誠意,感受到了他身上那股熱情自信的幹勁兒,投他的票自然也投得心悅誠服。
辯論時,有時候需要你以一種特別的方式來擊敗對手。比如,在激烈的辯論場上,麵對對手的窮追猛打,咄咄逼人,你完全可以避免與之正麵交鋒,而是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反而能將他輕而易舉地拿下。
有道是,最高的技巧是無技巧,小有小辯,大有大辯,而真正的不辯,恰恰是不做無謂的辯論,或用一種巧妙的方式勝對方於無聲之中。
▲[口才指點]如何才能做到以“不辯”勝“萬辯”
在人際交往中,麵對他人不懷好意的言辭,有時“沉默”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但在到處都彌漫著火藥味的辯論場上,遇到這種情況保持沉默很可能就會輸了理兒,讓對方趁機占盡優勢。所以,這裏的“不辯”並不是真的不說話,而是采取“懷柔政策”以退為進。
見機行事,後發製人
當被對方問到尖銳甚至敏感的問題時,應避免針鋒相對的率性應戰,而是應拖延時間等待時機到來。一旦時機成熟,比如在後來的辯論中迂回地提到這個問題,而對方沒有給出好的答案或是回答有紕漏時,就可後發製人,戰勝對手。
以柔克剛,以退為進
當對方對自己的觀點慷慨激昂地駁斥一番後,可以先不急著辯解爭論,而是先來一句“或許你說的是對的”,在對方得意之時再來一句“但是你不認為這樣會有不妥嗎?”接著說出自己的理由來。這樣一來,能在很大程度上挫敗對方的銳氣。
以冷對熱,以慢製怒
“慢”在論辯中是一種很好的“製怒”之術。自控力較差的人很容易在唇槍舌劍的辯論場上激動。要說服過分激動的人,宜用慢動作、慢語調來應付。以慢製怒,以冷對熱,才能使其“降溫減壓”。隻有對方心平氣和了,你講的道理他才能順利接受。這與一個人朝你發牢騷,你耐心聽他講完後依舊和善對他,從而使其態度發生轉變的道理是一樣的。
6 不疾不徐,娓娓道來
▲[關鍵詞]平靜 超然 不疾不徐
美國民主黨候選人在為自己拉票時,通常有三個步驟:首先,他們會誇大對方哪怕是雞毛蒜皮的問題,尤其是在經濟上的問題,借以指出其紕漏錯誤之處;其次,他們責備美國那些腰纏萬貫的巨賈是如何靠剝削普通工薪階層發家致富,以激起聽眾的憤慨;最後,他們便推銷自己未來的施政方針是如何地行之有效,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但奧巴馬卻很少這麼做,他從不賣弄學問,也不非議他人,而是靠事實說話,讓大家一目了然,繼而自然接受。比如他曾在拉斯維加斯舉辦的健康論壇上做過這樣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