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瀾滄宗月離仙(2 / 3)

初九,也先抵紫荊關親自督戰。投降瓦剌軍的明朝宦官喜寧熟知紫荊關關防部署,引導瓦剌軍偷越山嶺,腹背夾攻關城,守將韓青、孫祥戰死,紫荊關被攻破。瓦剌軍便由紫荊關和白羊口兩路進逼北京。

於謙下令“悉閉諸城門”,以示背城死戰的決心。於謙還下令:“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順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十月十一日,瓦剌軍抵達北京城下,列陣西直門外,把英宗置於德勝門外空房內,企圖迫使明軍獻城。於謙暫隱主力,采用小部兵力處處襲擊,攪亂敵軍。當天晚上,高禮、毛福壽在彰義門北迎擊瓦剌軍,殺敵數百人,軍威大振,迫使瓦剌軍不敢貿然進攻。也先采納喜寧的建議,借議和誘於謙等人前往迎駕,乘機擒獲,明軍將無首而潰。於謙一方麵派王複、趙榮去瓦剌軍營進見英宗,另一方麵針對朝廷有些人想議和的心理提出現在隻管備戰,其他一概不聞。也先議和的陰謀沒有得逞。

十三日,也先集中主力進攻德勝門。於謙早料到瓦剌軍可能要從這裏進攻,就派石亨預先埋伏於德勝門外道路兩旁的空房中,明軍隻派少量精騎迎戰瓦剌軍,接戰後,佯裝敗退。瓦剌軍以萬餘騎追來。待瓦剌軍進入明軍伏擊圈時,範廣出其不意,指揮神機營突發火炮、火銃,同時,石亨所領伏兵突起夾攻。瓦剌軍大敗,有“鐵元帥”之稱的也先的弟弟孛羅和平章卯那孩都中炮身亡。瓦剌軍又轉攻西直門,明守將都督孫鏜率師迎戰。戰鬥打得十分激烈,明軍斬敵前鋒數人,迫其北退,孫鏜又率軍追擊。瓦剌軍合圍孫鏜,孫鏜盡力拚殺,一度退到城邊。幸高禮、毛福壽和石亨率兵前來增援,瓦剌軍三麵受敵,被迫退去。

瓦剌軍在德勝門和西直門受挫後,又在彰義門發動進攻。於謙命武興、王敬、王勇率軍迎戰瓦剌軍。明軍神銃、弓矢、短兵前後相繼,挫敗了敵軍的前鋒。但明軍自己也亂了方陣,瓦剌軍乘機反擊,明軍敗退,武興中流矢死。瓦剌軍追到土城,土城一帶的居民擲磚投石,阻遏了瓦剌軍的進攻。明援軍趕到,瓦剌軍倉皇逃走。

而進攻居庸關的5萬瓦剌軍,因天氣寒冷,明守將羅通汲水灌城,牆壁結冰,瓦剌軍無法進攻。經過7天的戰鬥,瓦剌軍的進攻均被擊退。羅通三次出關追擊,斬敵無數。也先又聽說明援軍將集,恐斷其歸路,遂於十月十五日夜下令北退。於謙命明軍乘勝追擊,二十四日、二十五日明軍在霸州(今河北霸縣)、固安等地大敗瓦剌軍。至十一月初八日,瓦剌軍退出塞外,京師解圍。京師保衛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明軍巧妙運用多層設防、背城決戰、機動作戰、要點防禦等不同的作戰樣式,擊敗了自恃強大的瓦剌軍,穩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城市防禦作戰的經典戰例。多層設防是這次戰爭的精彩體現。

薩爾滸之戰

明朝萬曆年間,政治腐敗,宦官閹黨專權,階級矛盾十分尖銳,武備廢弛。後金國努爾哈赤乘機向外擴張,發動了侵略遼寧的戰爭,先後攻占了撫順、清河等遼東要地,於是引發了薩爾滸之戰。

後金攻占撫順、靖河等地之後,明朝急召兵部侍郎楊鎬率10餘萬大軍(另一說為20萬,其中朝鮮援兵13萬人),企圖兵分四路合圍後金都城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老城),一舉消滅後金。具體部署為:杜鬆領兵3萬為左翼中路軍,馬林領兵15萬為左翼北路軍,李如柏領兵25萬為右翼中路軍,劉艇領兵1萬為右翼南路軍,楊鎬為諸路總指揮率大兵駐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