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口頭表達能力不佳的孩子,都不敢主動開口。由於他們語言發展存在一定問題,在說話時必然會暴露出來,而老師或家長不正當的糾正、批評往往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如此,他們就控製自己盡量少開口,逃避回答問題,漸漸地變得越來越沉默。這種惡性循環,最終不僅會導致孩子說話能力嚴重低下,還有可能影響其性格發育。所以,對那些不愛說話,羞於說話,說話聲音小,不敢在公眾場合主動開口,在語言方麵信心不足的孩子應該重點進行訓練。讓孩子主動開口,提高他們的自信心,消除他們說話的緊張心理和畏難情緒。
2.教師在課堂上要激發學生興趣。
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機會說、有話可說。平時注意從四個方麵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即語序、語音、語感和臨場表達能力。老師在課堂上多提一些同學感興趣、能夠自由發揮的問題,並給內向、不善於表達的同學多一點鍛煉的機會。還可以經常組織一些課堂討論,布置口頭作文或組織學生表演課本劇來訓練孩子口頭表達能力。
3.為孩子創造條件,鼓勵孩子參加相關比賽或節目。
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參加演講比賽、詩詞朗誦比賽、歌唱表演比賽等等。鼓勵孩子在公共場合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多為孩子創造一些鍛煉機會。
4.讓孩子多進行縱向比較。
將自己孩子的每一次發言與上一次發言進行對比,用進步來激勵孩子,增加他們的自信,從而激發表達欲望。
孩子有“小偷小摸”的習慣怎麼辦
【案例】
菲菲跟隨媽媽去買東西,看著花花綠綠的商品,她抓在手裏不肯放,她的媽媽當時也沒有發現,回家後,菲菲媽媽看見女兒手裏拿著沒有付錢的東西,沒有說她,反而親了親小菲菲的紅臉蛋。
以後,菲菲隻要與媽媽一起出去,就會順手拿別人家的東西。天長日久,小菲養成了順手牽羊的毛病。不管是與同學相處,還是去逛商場,隻要有機會,她總是毫不猶豫地下手。
有一次,她拿同學的文具盒被發現了,同學把她告到了老師那裏,老師批評了她,並請她的家長到學校談話。菲菲的媽媽很難堪,這才意識到自己當初不該貪圖小便宜而毀了孩子。現在,菲菲已經養成了“小偷小摸”的習慣,她的媽媽卻不知如何是好了。
【解答】
良好的品德是在後天的長期培養中形成的。同樣,不好的品德也是在後天的環境中逐漸養成的。如本案例中的菲菲,最初拿別人的東西是無意的,但由於得到媽媽的默認,致使她逐漸養成了小偷小摸的習慣。品德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通行證,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中的核心部分。一個成功的人,一定是一個具有較高素養、品德高尚的人。很多父母隻注重孩子的智力發展和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孩子的品德教育,他們以為道德教育是不實際的東西,體現不出實際的價值。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隻注重利益追求,看到的是各種有形能力的拚殺。與智力教育相比,品德教育見效慢,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就忽視了給孩子上這一課,這將在孩子的成長中埋下禍根。孩子具有良好的品德是做人的根本,關係到孩子的未來。
因此,父母應從小注重孩子良好品德的培養,不能像菲菲的媽媽那樣,不但不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反而助長孩子的不良行為,這樣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父母想要使孩子成才,首先要讓孩子學會做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意味著他的人生有了追求和動力,他的生命處於更高的境界,他的人生才會精彩。因此,教育孩子做一個品德優秀的人,是父母最重要的責任。
父母如何對孩子的品德教育,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1.父母要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父母要培養孩子不撒謊、不欺騙、誠實守信、說到做到的良好品質,首先要給孩子樹立這方麵的榜樣,以此影響和感染孩子,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品德。如果父母自己沒有做到,而要求孩子這樣做,不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會引起孩子的不滿和逆反心理。
2.父母要及時製止孩子的不良行為。
孩子天生好奇,對很多事情都感興趣,對於一些事並不知道這樣做會傷害到別人。這時候,父母就要告訴孩子什麼是好的行為,什麼是不好的行為,讓孩子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防止對他人造成無意識的傷害。
3.父母要及時誇獎孩子的好品德。
孩子每做一件事情,不管事情做得是對是錯,如果得到了表揚,他就會得到鼓勵的暗示,而他的這種行為就會繼續。因此,父母在孩子有了良好的表現時,不要視而不見,而應及時誇獎,強化孩子這種好的行為,以幫助孩子把好的表現堅持下去,直到形成一種習慣,內化成自身的一種品質,為孩子打下將來走向社會為人處世的基礎。相反,如果孩子做錯了事,父母應及時批評,讓其意識到錯誤,千萬不能誇獎孩子錯誤的行為。
4.父母要教孩子學會明辨是非。
環境能影響人,為了使孩子不受周圍不好環境的影響,父母就要及時告訴孩子哪些做法是正確的、可以學習,哪些行為是錯誤的、不要模仿。父母還要教孩子學會去判斷,這樣孩子才不會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同時能學習他人的良好行為。
孩子不願意上學怎麼辦
【案例】
軒軒今年12歲,上初中一年級。最近,他已經有兩個月沒去學校上課了,父母、老師都非常著急,不管用什麼辦法,就是說服不了他。
兩個月前,軒軒生病了,在家養著,白天就一個人玩電腦。一周後,病好了,他提出要求,在家多休息一天。到了第二天,軒軒就是不起床,並告訴爸爸,不想上學了。不管爸爸怎麼和他講道理,他就是不去。爸爸對他也無可奈何。爸爸認為軒軒不願上學,都是電腦惹的禍,給軒軒下了“死”命令:“你不去上學,就不許玩電腦。”軒軒最初還很聽話,一周沒玩電腦,但也不去上學。爸爸拗不過兒子,覺得孩子在家很孤單,從第二個星期開始,又允許軒軒玩電腦了。爸爸天天給兒子做工作,讓他去上學。軒軒總是嘴上答應,可是第二天仍舊堅決不去。爸爸甚至把電腦鍵盤摔了。但又覺得自己這麼做不對,怕傷害到兒子,沒等兒子服軟,又買了一個新鍵盤給軒軒玩電腦。
為了解決問題,爸爸決定繼續說服教育,幾個小時的交談,軒軒答應去上學。但到了第二天,他和以往一樣,就是不去學校,爸爸又沒轍了。於是請來學校老師,軒軒和班主任談得好極了大家覺得軒軒這次一定會去上學了。晚上爸爸專門帶他吃了頓麥當勞。可到了第二天,大家再一次失望了,軒軒又沒有上學。
【解答】
有些孩子不願去上學,是因為在學校學習受挫,成績不好,總挨老師批評,於是選擇逃避,躲在家裏;有些孩子不願去上學,是因為人際關係不好,在學校沒有朋友,或者被調皮的同學欺負,於是藏在家裏“避難”。本案例中的軒軒不愛上學的則是因為他在家裏比在學校舒服,所以賴在家裏不願去學校。
如果孩子在家裏沒有在學校過得快樂舒服,他肯定樂意去上學。如果有人能管住他們,那就由不得孩子,他們雖然不情願,也不得不去上學。恐怕目前許多孩子在家裏都比在學校舒服,但是他們每天還背著書包去上學,除了明白學習的重要性之外,就是因為有父母的約束,不得不去。
我們來看軒軒。他在家無憂無慮,無人管束,還能玩自己喜愛的電腦遊戲。如此逍遙的日子,自然比在學校上課受約束,回家寫作業要輕鬆。當然,很多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還不能真正理解學習的重要性,現在要求他們為了自己的未來而犧牲眼前的享受,有些不切實際。現在有依賴性的孩子很多,軒軒就是典型依賴父母的孩子。幸運的是,絕大多數父母在孩子麵前尚有一定的權威,許多事情即使孩子不明白其對未來的意義,可他們也隻能按照父母說的去做。不幸的是,軒軒的爸爸已經失去了起碼的權威,他已經被孩子拿住了。
軒軒熟練地利用爸爸對他的親子之愛來控製和指揮父親。他知道什麼時候該對爸爸來軟的,什麼時候該來硬的。他為什麼不怕爸爸“摔鍵盤”?因為他已經摸著了爸爸的脈,他很清楚,爸爸發火之後,接著就是後悔和投降。隻要自己稍微等待一下,照樣可以過“好日子”。軒軒的爸爸始終沒有弄明白,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也應該是有原則的。當務之急並不是讓孩子去上學,而是首先要轉變他自己的觀念和做法,解鈴還需係鈴人,否則即使孩子重返學校,也隨時都可能再退回來。
有和軒軒的爸爸一樣煩惱的父母,我們的建議是:
1.不要把家庭設施搞得那麼全麵,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在家裏很安逸。
2.恢複父母的權威。
軒軒爸爸愛的方式不正確。他總想討好孩子,孩子就把他拿住了。有和軒軒的爸爸一樣煩惱的父母,一定要轉變自己觀念和做法,不能再無限製的溺愛孩子了,要恢複父母應有的權威。讓孩子在沒有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之前,用自己的權威讓孩子去上學,讓孩子健康的成長起來,而不能聽之任之。
孩子抗挫折能力差怎麼辦?
【案例】
小蕊是家裏的獨生女。平時,父母無微不至地關心她,爺爺奶奶更是視她為掌上明珠。隻要是小蕊想要的東西,父母都會盡量地滿足她。小蕊也很爭氣,整個小學階段,基本上每次考試都是年級前三名,親戚朋友無不誇小蕊是個好孩子。小學畢業後,她順利考入了一所理想的重點中學。
可是進入中學以後,小蕊卻覺得越來越失落。因為她覺得自己原來的優越感一下子全沒了,身邊的同學都是那樣優秀。課堂上,小蕊回答不出來的問題,總有那麼多的同學似乎不假思索就能說出答案;老師的目光在小蕊身上停留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開學不到一個月要確定班幹部,結果名單裏也沒有了小蕊;語文課上,好不容易爭取到了回答問題的機會,竟然答錯了……這一切都讓小蕊不斷地懷疑自己、責備自己,她甚至感到自己再沒有臉麵回去見父母了。
【解答】
實踐告訴我們,要教育好下一代,除了要教孩子掌握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外,還必須幫孩子塑造良好的思想素質,教孩子學會麵對困難,麵對挫折。這是一堂重要的人生之課,隻有學好這一課,才能具有生活勇士的堅強毅力,從而成為一名生活的強者。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論希望孩子將來幹什麼,都要培養孩子從小學會麵對困難、麵對挫折,不能一味地將他們視為掌上明珠,不讓他們受一點委屈,以為多給孩子方便,少讓孩子遭受挫折就是愛孩子,實際上這是過早地剝奪了孩子的吃苦精神和創造力培養的機會,隻能讓他們長大後陷於平庸和無能。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這句充滿智慧的警句,生動地說明了磨難與挫折對一個人成才的重大作用。父母要想讓孩子在充滿競爭的社會中立足,必須從小就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以下就是具體的方法:
1.對孩子進行挫折意識教育。
父母要首先排除“怕”的幹擾,要敢於放手,不要怕孩子碰壁、撞釘子。讓順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看到,出現挫折是一種必然,一定要勇敢地麵對它。成功的人大多是不怕挫折、有能力經受挫折的人。父母要讓孩子明白,人人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它是人生最親密的朋友,關鍵是如何麵對它。
2.培養孩子的挫折承受力。
增加孩子應對挫折的經驗,提高他們戰勝挫折的能力。能力不是通過說教得到的,而是磨煉出來的。根據孩子的年齡段,有意識地給孩子設計一些困難,給他們提供克服困難的機會,培養他們良好的耐挫力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還可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創造一些高於孩子承受力的難題或情境,暴露他們的弱點,發現問題,激發動力,即讓孩子多吃苦,多儲備能量,在吃苦中獲得經驗,在儲備能量中增長能力。
3.有意製造挫折情境磨煉孩子。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挫折可分為若幹層次,從低層次挫折向高層次挫折的發展。挫折在形成自我激勵、自我強化和堅強意誌等心理素質的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適度、適量的挫折,能為孩子創設提高心理自我調節能力、克服困難的情境機會。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創造一些適度的挫折情境,使孩子提高抗挫折的能力。教育孩子正確應對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挫折,培養孩子處理和應對挫折的能力。
4.提升孩子解決難題的能力。
挫折是一種珍貴的資源,也是一種人生的財富。父母應引導和培養孩子在不同情境下戰勝挫折的應變能力,激發孩子的知識積累和大腦潛能,激發他們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從中獲得可貴的人生智慧和堅忍的意誌品質。
孩子的脾氣不好怎麼辦?
【案例】
妞妞是一個朋友家的孩子,今年13歲,她小時候父母爭吵不斷,後來離異了。妞妞和母親、外婆、舅舅住在一起。妞妞喜歡養熱帶魚,她能一動不動地看魚遊來遊去一個多小時。有一次,妞妞為了一點小事和外婆發生了爭吵,她竟然動手打了外婆。媽媽嚇壞了,怕出什麼事情,就搬回自己的房子住。
搬回去後,母女倆幾乎天天吵架,都是因為一些小事情,比如為了早晨要不要吃雞蛋,或者為了穿長袖還是短袖的衣服。每次爭吵,妞妞都會歇斯底裏地大喊大叫,媽媽被她折磨的一點辦法都沒有。
還有一次,妞妞打開一瓶沙拉醬吃了一點,就放在了廚房裏。有一天,她發現沙拉醬已經發黴了,就和媽媽說了這件事情。媽媽隻是感歎了一句:“哎呀,可惜了,才吃了一點點。”妞妞把這句話理解成對她的責備,大聲對媽媽吼道:“我又不是故意的!”媽媽趕緊向她解釋,但她堅信媽媽是在責備她,她也堅決認為自己沒有錯。沒想到這麼一句話就引發了一場“戰爭”。過了一會兒,孩子氣也消了,大概也覺得自己的行為有點不妥,就去和媽媽搭訕:“媽媽你在幹什麼?”媽媽和顏悅色甚至有點討好的語氣說:“媽媽在做菜,做你最愛吃的青椒炒牛肉啊!”
剛才還是陰雲密布,一下子就晴空萬裏。兩個人都像沒事的人一樣。許多類似的事情讓媽媽感到很崩潰,不知道如何是好。
【解答】
在整個過程,問題主要就出在媽媽態度的溫和上。父母隻是和顏悅色地感慨一句,孩子就理解到責備上去了,這足以說明妞妞的極度敏感,並且她害怕別人批評。她在理解父母的意思上有偏差,這需要找個合適的時機告訴她:媽媽本來想表達的意思。她為了這樣一句話暴怒,到衛生間裏搞破壞,等她過來搭訕你,媽媽的表情和語氣告訴她:再遇到這樣的事情,你還可以這樣發脾氣,還可以搞破壞,媽媽不會怪你的。這是媽媽的本意嗎?
媽媽應該怎麼做呢?妞妞的情緒已經壞到了極點,難道這時候去懲罰她嗎?遇到這樣的事情,最好的方法是采取冷處理。用父母的行為和表情告訴孩子:你生氣了,他們這樣做你很不開心。讓孩子看到自己行為引起的真實後果。
如果又遇到類似的事情,孩子還是老辦法,發夠脾氣感到內疚主動過來搭訕,父母就要沉默地做自己的事情。冷戰天才緩和下來,之後再很認真地和孩子解釋了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經過幾次這樣的事情,孩子的脾氣就可以得到一定的控製。
孩子脾氣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童年經曆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過於敏感、好發脾氣,容易誤解別人的意思,這和他們童年的經曆有關,比如很多父母爭吵時,忽視了孩子的感受,給孩子帶來很多負麵的影響。
作為父母,都希望有個幸福和諧的家庭,如果避免不了陰雨連綿,也別忘了給孩子一把傘。告訴孩子:不是他的錯,爸爸媽媽依然很愛他。
2.大人的反應塑造了孩子的行為。
其實,孩子身上的問題,不應該全算到孩子的賬上,父母也要反省一下,是不是許多事情沒有讓孩子體會到真實的後果,一味地妥協,反倒模糊了可以做與不可以做之間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