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
不良的學習習慣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可能一時就能改變,形成孩子不良學習習慣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有:孩子懶惰的性格;家長和老師培養督促不夠;家庭環境的影響;老師教育指導不利。要改變孩子的不良學習習慣,我們可以遵循以下原則和方法:
1.要有針對性。
每種壞習慣的形成都有其內在和外在的原因。在矯正時,要查明壞習慣的根源,對症下藥。如果不問青紅皂白,隻知管教和責備,孩子的壞習慣不但不會改變,反而會更加嚴重。家長要根據不同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才可能取得成效。
2.要有及時性。
習慣是一種固定的行為方式,形成的時間越久,矯正就越困難。因此,在孩子的不良習慣剛剛形成或尚未形成時,就應及時矯正,不要等到惡習難改時才引起重視。家長平時要善於觀察,一旦發現孩子有不良的習慣苗頭時就及時抓住,給予指導。越及時,效果就越好。在進行矯正或指導時,要注意時機,不要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3.要正確疏導。
疏導法是一種不采取強迫手段,而是抓住學生興奮點和興趣點因勢利導,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的方法。這種方法沒有強迫的痕跡,讓學生心理放鬆,沒有抵觸情緒,同時又抓住了他感興趣的地方,教育效果良好。家長要恰當利用時機,在孩子心理最容易接受的時刻來談論某一話題。疏導的過程中還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4.要適當懲罰。
習慣是一種行為訓練的結果,是一種動力定型。因此,要改掉一種不良習慣,有時光疏導是不夠的,還要適當地進行懲罰。懲罰作為一種外部強製力量,對矯正不良行為有一定的作用。懲罰的方式有多種,不管哪一種方式,懲罰前都必須讓孩子明白為什麼罰他。處罰要注意適時、適度、適量,還要講究技巧,如欲抑先揚,對事不對人等。
5.使用激將法。
激將法是一種特殊的懲罰方式。教育者有意的刺激會喚起學生的自尊,達到猛然醒悟而改掉不良習慣的目的。激將法適合那些自尊心強、表麵滿不在乎而又屢教不改的學生,而對那些膽小、敏感、脆弱的學生卻不宜使用。此外,使用此法還要選擇合適的場所,合適的言行,一定注意不能刺傷孩子的心靈,產生更嚴重的負麵效應。
6.切斷聯係法
切斷聯係法是一種斷掉孩子不良習慣“後路”的一種方法,即切斷那些幹擾學生學習的信息,喚起他的注意和興趣,使他失去“幹擾”而專心學習。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一定注意自己的語言與行為,要以不能刺傷孩子的心靈為前提。
孩子總與父母“討價還價”怎麼辦?
【案例】
鵬鵬的媽媽最近被6歲兒子“討價還價”的行為弄得心煩意亂。晚上,媽媽要求他彈一小時鋼琴,小鵬鵬能花半個小時跟媽媽講條件,比如周末帶他去動物園玩,或者彈完琴他可以吃三塊巧克力。媽媽讓小鵬鵬在喝過牛奶後刷次牙,他都說:“行,但是條件是今晚光看動畫片不學拚音……”鵬鵬媽發現自從在家裏“發揚民主”“與兒子平等對話”後,兒子哪怕在穿什麼襪子這種事情上,都有得很難纏……
【解答】
其實一開始,“交換條件”都是家長主動提出來的,“隻要你今天好好彈琴,周末我就帶你去坐過山車”“考到100分,就給你買滑板”。所以,家長在提出“交換條件”的時候,要想清楚可能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孩子可能會這樣想:為什麼大人能熬夜看電視而小孩子不能?為什麼大人星期天可以逛街小孩子就必須上興趣班?這不公平!公平的辦法是我能得到一點補償,比如每星期吃兩次肯德基。為什麼總是大人來發布命令?為什麼他們總要來打斷我們的遊戲,要我們幹這幹那?
一旦孩子習慣於和父母“討價還價”,將會產生以下不良的後果:
1.在任何事情上都做交易,很可能造成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被動狀態”。
孩子會計較任何事情的“即時效益”,造成“看不到好處就不做”的心理。如此下去,孩子便不會出於強烈的興趣去學習新東西,也不會有探索精神,更不會有責任心和同情心。他的人生會喪失所有的主動權,任何事情不是“我要做”,而是變成“要我做”了,而且“不談妥條件就不做”。當“談判”成了習慣,每一次“談判”成功後,孩子就在準備下一次的“交易”了。
2.大量的時間浪費在爭議上。
父母和孩子雙方進行拉鋸式的談判,孩子從家長口中擠牙膏般地擠出點“利益”,浪費了雙方的時間,使孩子專心思考和行動的時間變得很少。
3.家長的權威受到挑戰和磨損。
最終,你會發現作為家長,會對局麵失去控製。父母的嘴皮都磨破了,卻還未對晚上睡前洗澡達成協議。在任何一件小事上都會引發長時間的和談,父母還有權威嗎?
拉鋸式的談判和權威受到的挑戰、磨損會造成家長情緒失控,最終傷害的還是孩子。當家長的耐心用盡之後,孩子倔強的“討價還價”行為會令父母情緒失控,這個時候,民主的家長就成了暴怒的家長。這種從一個極端迅速擺到另一個極端的變化,常常令孩子傷心不已、不知所措。
中止或暫停孩子這種“討價還價”行為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設定一個孩子和家長都能接受的底線。
在家庭內部發揚“民主”之前,家長應該跟孩子有一個約定:任何“講條件”的行為都不能無休止地進行下去,父母有“最終解釋權”。設立“最終解釋權”,就是為爭論設一個底線,以保父母的權威不受磨損。
2.限製物質鼓勵,倡導精神鼓勵。
其實,孩子想通過討價還價獲得的“好處”,基本上都與物質有關。一個家庭,如果養成了以物質條件來換取孩子“行動”的習慣,不讓孩子纏攪也難。要多倡導精神鼓勵,如擁抱、撫摸、口頭誇獎等等,擁抱本身會換來孩子的妥協,這種妥協與物質換來的妥協不同,往往是有益的,因為擁抱傳達的信息是:我相信你能做得好,你也有責任做得好。
3.讓孩子接受“討價還價”的後果。
“討價還價”往往會帶來時間上的延誤,如果因此影響了孩子的娛樂和休息,或者因此遭到老師的批評,那麼家長不要心軟,讓孩子承受後果。
孩子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怎麼辦?
【案例】
小雪在寫數學作業,看見最後一道數學題自己不會做,急忙喊:“媽媽,快來幫幫我的忙,這道題我不會做了!”小雪的媽媽聽見後,馬上走到女兒麵前,拿起題看了一下,然後告訴女兒應該如何答題。小雪按照媽媽所說的寫完了作業,高興地與夥伴玩耍去了。
這樣的事情幾乎天天發生,小雪遇到不會的問題就找媽媽幫助,這成了她的習慣。後來,小雪的媽媽發現昨天才給女兒講的類似的題目,今天她又問應該如何解答。她認識到直接告訴小雪答案有些不妥,應該讓孩子獨立思考一下,然後引導她如何解答,這樣孩子才會記住。一次,小雪又叫媽媽幫她答題,媽媽讓小雪先思考一下,她卻說:“我不會想,你還是把答案告訴我吧。”小雪的媽媽後很悔自己沒有從最初就教會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解答】
孩子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僅有利於當前的學習,也是將來孩子走向成功的前提。因此,父母要培養孩子從小獨立思考的能力。現在很多父母,習慣於給孩子指路,事事替孩子包辦,孩子學習上有什麼問題,也是像本案例中小雪的媽媽那樣直接告訴孩子答案,這樣大人就剝奪了孩子獨立思考的權利。
孩子養成了依賴別人的習慣後,就不知道什麼是思考,也不會去想如何解決問題,一切隻等待著父母給自己出主意、想辦法。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沒有創新精神,隻會人雲亦雲,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
獨立思考的品質在人的一生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孩子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會善於發現問題,能夠通過思考、分析找到答案,取得好的學習成績。而孩子長大後,因為有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品質,他的視角會比別人更加寬廣,思維也會更加縝密。
因此,每個父母都要盡早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從生活上的小事情開始,就要讓孩子多動手、多參與。當父母要決定什麼事情的時候,也要多征求孩子的意見。孩子要是做錯了事,父母應進行引導,而不是告訴孩子如何去做。父母要保護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對未知的探索。當孩子鑽牛角尖時,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多角度考慮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需要長期培養。父母要抓住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訓練孩子的思路、引導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自己思考,並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以下是我們對家長的建議:
1.讓孩子在獨立行動中自己動腦。
很多父母對孩子都是百般嗬護、事事包辦,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這樣看似愛孩子,其實是在害孩子。孩子因為動手少,動腦也會少,獨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鍛煉。這不僅對孩子現在的學習不利,也影響孩子今後生活的質量。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動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不但提高了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也會鍛煉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2.用完成故事結尾啟發孩子進行思考。
孩子一般都喜歡聽故事,也愛玩遊戲。父母利用講故事卻留出結局懸念的形式引導孩子去展開想象與思考,讓孩子在聽故事的玩樂中學會動腦,孩子會樂此不疲,不至於產生厭煩的心理,這是鍛煉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好方法。
3.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可貴品質,這也難免會使家裏的一些東西“遭殃”。父母不要因此責罵孩子,而應該因勢利導,給孩子講授一些有關的知識、一些發明家的故事,引導孩子的興趣,鼓勵孩子的探索精神,這樣會使孩子開動腦筋、學會思考,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
4.教孩子多角度考慮問題。
孩子喜歡問問題,有些問題還很“傻”,但無論孩子問的是什麼樣的問題,父母都不要嫌孩子煩,更不能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而應盡可能多地給孩子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並且引導孩子從多個角度考慮問題的答案,讓孩子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
如何改掉孩子的“小皇帝”作風?
【案例】
小信是個非常聰明的男孩子,但他有一個缺點——懶。尤其是小信考上重點中學後,媽媽覺得他十分爭氣,每天都是晚上幫他鋪床,早晨替他疊被。刷鍋、洗碗、掃地和洗衣服之類的事,他從來不沾手。這樣一來,小信逐漸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都十多歲了,不要說幫家裏幹活,就連自己每天穿什麼衣服、穿什麼鞋,都要一一問過家長,靜候安排。麵對這樣的孩子,小信的媽媽很著急。
【解答】
本案例中的小信是典型的“小皇帝”。父母幫助孩子改掉“小皇帝”作風的關鍵是:培養孩子勤奮、勤勞的品質。
任何人做任何事都離不開勤奮和勤勞。勤奮和勤勞是獲取成功的主要的因素。因為勤奮和勤勞,安徒生從一個鞋匠的兒子變成了童話之王;因為勤奮和勤勞,愛迪生才有了一千多種偉大的發明;因為勤奮和勤勞,愛因斯坦才得以創立震驚世界的相對論;因為勤奮和勤勞,中國古代先賢才給我們留下了“懸梁刺股”“鑿壁偷光”“囊螢積雪”的千古美談。
愛因斯坦說:“在天才與勤奮之間,我毫不遲疑地選擇勤奮,她幾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產婆。”事實上,一個勤奮的人,他能夠取得的成就必然比其他人要多。因此,父母一定要注重從小培養孩子勤奮的美德。
現在的孩子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因而在家庭裏的地位十分重要,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心肝寶貝”。不少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百般遷就,久而久之,使孩子養成“小皇帝”“小公主”的行為習慣,使孩子心目中隻有自己,逐步滋長其自私、任性、依賴和懶惰等不良的心理和行為。
懶惰的孩子不是生下來就如此,而是後天逐漸養成的。使孩子變得懶惰的因素是多方麵的,父母應該根據孩子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培養孩子的勤奮、勤勞的美德,專家建議父母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培養孩子勤奮的學習習慣。
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好習慣的養成不在一朝一夕,貴在長久堅持。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對讀書不感興趣、觀察事物粗心、記憶力差等情況,都是影響孩子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因素。父母首先要引導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創立有利於孩子學習的外部環境。還可以進行一些培養注意力的訓練,養成孩子讀書的習慣、主動學習的習慣等。
2.賞識孩子的積極行為。
如果父母賞識孩子的勤奮、勤勞行為,孩子就會變得更加勤奮、勤勞。父母可抓住適當的時機,通過言辭來承認孩子的勤勞和勤奮。其範圍可從一句簡單的“我喜歡你的努力”到對他所做的行為做出詳盡的評論。父母要把完成一項任務和做好一項工作所確立的標準告訴孩子,比如打掃房間或完成功課等,然後以此來關注孩子勤奮、勤勞的程度。
3.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習慣。
孩子在家裏跟其他成員一樣,可以享受一定的權利,也應該履行一定的義務,切莫把孩子置於隻享受權利,不履行義務的特殊地位。
父母應該注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要教會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還要為孩子規定合理的作息時間,讓孩子生活得有規律。這樣,對孩子來說,既培養了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又養成了他們愛勞動的好習慣。
4.父母不妨“懶”一點。
這裏所謂的“懶”並不是真正的要父母懶,而是在孩子能做的事情上,父母不妨偷“懶”一下。孩子能做的就都讓孩子自己去做,這樣不僅有利於培養孩子勤奮的習慣,還能培養孩子的動手和自理能力。做個“懶”父母,放手讓孩子自己成長,也是一種高明的教子方法。
孩子口頭表達能力差怎麼辦?
【案例】
小明正在讀初中一年級,他的寫作能力還可以,但是口頭敘述能力非常差,日常與人交往總是很難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如果遇到在公共場合不得不發言的情況下,他總要事先準備好了才敢發言,不然意思總是表達不清楚。小強因此變得很自卑,他的家長也很著急,想幫助他擺脫這一困境,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解答】
當今社會,口頭表達能力是很更要的一項生存技能。在孩子中間,口才好的人往往擔任學生幹部,有更多的表現和鍛煉機會,在同學中間也更受關注和歡迎。因此,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
目前,孩子口頭表達能力差的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1.孩子有羞怯和緊張心理。
有這種心理的孩子一般不願意在人前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或者頭腦中有思想卻不知如何表達,發言時會出現精神緊張、心跳加速、麵紅耳赤等症狀,甚至頭腦一片空白,原先準備好的內容會一下忘光,但等到發言結束後又會想起來。
2.自卑心理。
孩子對自己缺乏信心,常進行消極的自我暗示。比如:總提醒自己不善言辭,在公共場合說話前就給自己打退堂鼓;還表現為發言過於注重細節,對失誤格外敏感。孩子害怕犯錯誤,因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害怕口頭表達。
3.現行教育體製的影響。
由於現行考試中,基本都是筆試。因此,大部分學校、家長隻抓學生的筆試能力,而放鬆了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
專家為我們提供了以下4種培養孩子口頭表達能力的方法:
1.對孩子進行積極地暗示和適當鼓勵。
孩子在公共場合發言時,家長應投以讚許的目光,要及時熱情地給予評論和鼓勵。當孩子敘述一件事情或表達自己的想法結束後,即使孩子表達得不好,也不要表現出對他的失望,不妨多讚揚幾句。積極的暗示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