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作業拖拉怎麼辦?
【案例】
剛剛上初中一年級的豆豆,寫起作業來很拖拉。他的作業量不是很大,他的同學一般在晚上七點左右就可以完成,而他每天回家後都要做到十點以後。他在做作業的時候,總是磨磨蹭蹭、拖拖拉拉,而且豆豆經常是拖拉到寫不完作業。寫作業拖拉的毛病,讓豆豆少了很多玩和運動的時間,他的爸爸、媽媽十分擔心。豆豆的父母也曾想過很多辦法,鼓勵也鼓勵過,罵也罵過,打也打過,但都無濟於事。豆豆的爸爸、媽媽感到束手無策,對此十分犯愁。
【解答】
“孩子寫作業拖拉”問題大多是由孩子做事注意力不集中所導致。這個問題也是最令老師和家長頭疼的孩子學習問題之一。這類孩子主要有如下的特點:自我監控能力弱、易走神、 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被周圍其他事物所吸引。
對於這類孩子,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幫助孩子認識時間的價值。
學生做作業慢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他還沒有時間觀念。因此,認識時間的價值對寫作業慢的孩子至關重要。在家裏,父母盡量讓孩子認識到時間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家長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古往今來成功人士珍惜時間的故事,與孩子一起討論浪費時間的壞處,使孩子明確做事拖拉是有誤終生的壞習慣,一個做事拖拉的人會白白浪費許多時間,這樣的人不僅做事效率不高,而且還會被現代社會所淘汰。
2.多給一些鼓勵和獎賞。
表揚和鼓勵比批評和指責能更有效地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孩子受到的表揚越多,對自己的期望也就越高。要想讓孩子寫作業時不再那麼慢,改變對孩子的評價是必須的。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往住會犯“恨鐵不成鋼”的錯誤,批評、嘮叨常會成為這些孩子家常菜。如果我們能經常對孩子說:“你如果再快一點兒就更出色了”“你現在比過去有進步了”“你看你做的多快”“做的真棒,加油啊”“真好,現在用不著老提醒你了”,孩子便會受到正麵的教育,而這些真誠的鼓勵能夠打動孩子,他們為了不讓父母失望,下次做事就會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快點兒。當他達到了我們的要求時,還可以適當地給予一些獎勵。用鼓勵和獎賞來“催”孩子提高做作業的效率。
3.讓孩子為不按時交作業付出代價。
學生隻有認識到不按時交作業會給自己帶來損失,他才能夠自覺地快起來。因此,讓學生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讓自己去品嚐這種做法的後果,不失為一個改掉他們壞毛病的好方法。比方說孩子按時完不成作業時,可限製他玩的時間,讓他在失掉最愛的同時,學會有效利用時間。
4.讓學生覺得“快得值”。
學生隻有感覺到寫作業快是對他自己是有好處的,感覺到寫作業快是值得的,他的動作才能夠快起來。因而在家庭教育中,不要老對孩子層層加碼,要把孩子節約出來的時間還給孩子,在孩子較快地完成了任務之後,就要給孩子自由安排學習活動的權力,孩子可以用省下來的時間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如讀課外書、畫畫。
5.巧用比賽法。
在運用比賽法時,可以有兩種方式。一是讓孩子自己與自己比賽。家長可以針對孩子寫作業時拖拉的毛病,幫孩子設計一張自己與自己“比賽”的成績表。先記錄下孩子做這件事的最初時間,然後每天記錄實際完成這件事的時間,過幾天總結一次,促使孩子不斷地提高。二是讓孩子與別的孩子比賽。家長可以幫孩子計算做作業的時間,同時讓孩子和同學進行比賽,看看誰做得又快又好,誰能得第一。在這個過程中,要逐漸提高孩子的速度,切不可有“一口吃個胖子”的想法,家長要讓孩子充滿信心的“比賽”。
孩子不愛寫作業怎麼辦
【案例】
曉曉今年10歲,上小學3年級。從去年開始,曉曉的父母就發現女兒越來越不愛寫作業了。曉曉寫作業不僅花的時間長,而且字跡潦草。有的時候,她甚至向家長隱瞞作業的數量,不按量去完成應該完成的作業。隻要父母一提到寫作業的事情,女兒就滿臉的不情願。在過去一年,曉曉的學習成績下降很快,父母的規勸、大罵都不見效。女兒這麼小就不愛寫作業,曉曉的父母非常地擔心。
【解答】
“孩子不愛寫作業”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孩子的學習興趣沒有被激發和培養起來。麵對這個問題,我們為家長提供以下幾點建議:
1.父母要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
期望孩子具有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父母首先要做到做事不拖拉,當天的事情當天處理,而且不要輕易斥責孩子不愛寫作業;對孩子講話、做事要小心謹慎,不要輕易指出孩子致命的弱點,要維護孩子的尊嚴;要以自己的言行來影響孩子,讓孩子去領悟如何做人做事;要經常在家庭中進行民主交流,父母和孩子分別總結一段時期以來個人的得失以及未來的努力方向,同時相互交流家庭成員之間對彼此的意見和建議,讓孩子暢所欲言,使其感受自己的存在意義,而不是在不斷的埋怨和抱怨中掙紮。
2.在學習上不要與其他的孩子去比較,而是要與他自己比較。
孩子有進步的時候,父母要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這樣既可以幫孩子找回自信心,讓他自己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在成功中培養自信,在自信中達到更進一步的成功,又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進一步體驗學習的樂趣,達到自覺自願學習的目的。
3.父母要向孩子的老師、同學了解其優點、特長、興趣以及其他表現良好的地方。
父母要結合他現有的優點,鼓勵和督促孩子發揚優點彌補不足,建立起對文化課程學習的自信心,形成對文化課程的興趣以及學習上的成功感。
4.父母要幫助孩子進入學習狀態。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要關心、支持、鼓勵;當孩子有進步時,父母要及時給予表揚、激勵和肯定(比如,努力程度、按時完成作業、寫作業又快又好等),鼓勵和支持孩子尋找適合於自己的學習方法,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獨立的學習模式,最終使孩子進入到良好的學習狀態中去。
5.父母要及時發現孩子在某一個時間或某一個學科中取得好的成績。
父母要充分肯定孩子的成績,要多講他們的長處,讓孩子在表揚聲中分享到取得成績的喜悅,努力營造一個適合激發孩子學習興趣是的良好氛圍,讓孩子在這樣的氛圍激勵和影響下,逐漸達到寫作業又快又好的目的,進而養成做事幹脆利落的良好品性。
6.父母要鼓勵與調動孩子積極主動地學。
父母可以與孩子展開寫作業競賽,促使孩子全心身地投入到寫作業的競賽之中,使其興趣盎然高效率地完成作業。父母還可以和孩子商量如何完成學習任務以及玩耍,這樣既了解了孩子的需要,也讓孩子明確了自己要完成的任務,同時也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進而也增強了孩子自我做主的責任感和義務感。隻有積極主動地學習,孩子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才能對學習產生興趣。
⒎父母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時間帶孩子出去與同伴、朋友交往和參加文娛體育娛樂活動,讓孩子在與小朋友一起拍皮球、溜旱冰、爬山涉水等活動。這樣孩子才能獲得幸福、愉悅和快樂的情緒體驗。隨著我們帶孩子出去的機會增加,我們的孩子也就會愛上文娛體育娛樂活動的。這件事最好是爸爸來帶孩子到戶外做運動,或尋找一些適合全家一起進行的活動,比如遊泳、騎自行車、網球甚至散步等。
孩子不愛學習怎麼辦
【案例】
小軒今年上三年級,對學習沒有興趣,非常不喜歡學習。每天晚上,小軒的爸爸和媽媽一人坐在書桌的一頭,像監視犯人一樣的看著他學習。而小軒也真地像犯人一樣,愁眉苦臉、唉聲歎氣、麵無表情。爸爸媽媽越是這樣做,小軒就越不愛學習,現在是見到課本就條件反射般地討厭。小軒的父母十分苦惱於孩子不愛學習的問題。
【解答】
一般說來,孩子不愛學習有三種原因。一是孩子的性格有缺陷。這些孩子大多膽小多疑、過於謹慎敏感。二是家長的溺愛。孩子的獨立能力差,難以適應學習。三是家長、老師對孩子的期望過高,超出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致使孩子逐漸形成焦慮的心境,令孩子感到自卑,導致孩子害怕讀書和考試。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對孩子不要操之過急。
作為家長,不能一下子對孩子要求太高,先不要在分數上要求孩子,可以先從強調學習態度入手。如果孩子不願意接受家教輔導,父母可以建議孩子請成績好的同學到家裏來一塊兒做功課,一來可以培養孩子學習的好習慣,二來可以讓成績好的同學幫孩子解決疑難問題,克服學習上的畏難情緒,讓孩子逐漸過渡到自己學。在學習時間的安排上也可以從少到多。
2.父母不要過多責備孩子。
長期從事學生心理輔導工作的吳金水教授指出,有些家長與老師總喜歡講孩子的缺點,而將他們的優點視為理所當然;很多父母恨鐵不成鋼,常說一些極度傷害孩子的話,結果令孩子的能力和信心都枯萎了。吳教授的話告訴我們,最好別說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
3.父母要及時發現孩子的優點,多給予鼓勵和肯定。
作為家長,不能僅以分數評定孩子的好與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家長應該支持孩子發展個人愛好,並將這愛好變成一種有成就感的追求。每個人的能力和興趣都不同,而且不同的人成才的途徑也大相徑庭。所以,你們不妨為孩子創造多種渠道,讓孩子擁有選擇成為某方麵人才的權利和機會。
4.父母協調家庭關係,使家庭氣氛非常融洽。
家長雖是長者,但若能注意了解孩子的意願,給孩子提供適當自主的空間,這一定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喜悅、愛心和讚美,可以說是孩子最需要的精神食糧。父母如果把孩子最需要的“精神食糧”都給予孩子了,孩子會逐漸改變的。
5.父母不要過分介入孩子學習的事情。
家長要控製自己,不要過分介入孩子學習的事。因為學習畢竟是孩子自己的事,學好學不好關鍵在於自己。正像孩子個子不高、骨胳發育不良,家長所能做的就是給孩子提供高蛋白、高鈣的食物一樣,但是家長不能替孩子吃下去,也不能替孩子長高。家長的過分介入不僅沒有用,反而會降低孩子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認為他們的學習是父母的事。
6.父母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
良好的學習條件包括:①安靜的環境,這可能要求家長自己也少看電視、少打牌;②讀書的氣氛,即家長自己也多讀書、看報,多討論讀書心得和相關問題,父母要為孩子樹立看書學習的好榜樣;③對探索“怪”問題的支持,要不斷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如欣賞孩子提出的某些問題的獨到之處,幫助孩子利用圖書館或互聯網查找相關資料,為孩子要進行的某些探索性實驗提供材料和安全監護等。④要鼓勵孩子獨立思考,不要依賴父母。在孩子做功課的時候,我提前告訴家長不要讓孩子依靠父母的幫助來解決問題,要采取積極的態度去鼓勵他獨立思考,不要讓孩子養成依賴父母的不良習慣。
沒有學習興趣是孩子的通病,究其原因可能因人而異。隻要我們能找出具體原因,然後對症下藥。我們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長假過後,孩子難以收心怎麼辦?
【案例】
焱焱現在上小學五年級了,是個很聰明、機靈的一個男孩兒。他從小就特別調皮,平日也特愛玩。一到寒暑假,他就能想出各種各樣的招兒玩,簡直玩瘋了。他的媽媽和爸爸平日裏工作忙,每天都很晚才能回家。焱焱主要由爺爺奶奶照顧,爺爺奶奶很心疼孫子,隻要孫子開心的事,他們就不會阻撓。孫子每天玩得開心,是他們二佬最高興的事情。一個暑假裏,焱炎除了上二十天左右的數學班外,幾乎天天都在玩。更讓父母擔心的是,過完長假返回學校的時候,焱焱心還是在外飄著,壓根兒就不能靜下心來學習。每個學期都要花前一個月的時間收心,功課也因此拉下一大截。新的學期馬上就要到了,焱炎還是老樣子,他的爸爸媽媽十分焦急。
【解答】
長假過後,孩子難以收心的主要原因是孩子的心理反差過大。在長假期間,如果不注意調節“玩”和“學”的時間安排,孩子在長假結束後就容易出現情緒障礙。由於孩子年齡小,他們自身難以控製和調節這些問題,所以家長的幫助是必不可少的。在長假期間,“玩”和“學”既是統一,又是互相矛盾的。要做到玩中學好,學中玩好,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父母因為各種原因給孩子報了太多的補習班,讓孩子缺少了玩的時間;而有的父母又太心疼孩子,怕孩子學得太苦、太累,讓他們盡情享受假期的快樂時光。無論從哪一方麵出發,父母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情有可緣的。
新學期開學,家長除了為孩子準備學習用品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為孩子投入新的學習作心理準備,這或許比購買“有形”的用品更有意義。除了學習用品外,孩子應該注意做些開學的心理“按摩”,家長最好在孩子開學前一周就幫孩子收心。
開學前,家長對孩子的心理調節可從幾方麵入手:一是抓緊調整孩子作息時間的“生物鍾”,堅決讓孩子“倒時差”,不能心軟,任其晚睡晚起;二是以自己的親身體會向孩子分析新學期的學習特點;三是共同討論孩子、家長及家庭的學習計劃,形成學習的家庭氣氛;四是要特別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有必要時進行心理“補課”。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作息時間提前調整。
不要認為提前一周讓孩子按照上學時的作息“運作”起來是件殘忍的事,這總好過孩子開學後效率低下,一開學就落後。讓孩子提前一周進入上學時的節奏,不是說一下子就把學習的壓力全堆到孩子頭上。而是要改變孩子在長假裏,尤其是春節期間,熬夜、睡懶覺的習慣,讓孩子早點睡覺,並爭取在上學時起床的時間起床。而到了學習時間,未必要讓孩子預習新學期的課程,其實可以讓孩子讀些他們感興趣的課外讀物,或者在這個時間帶孩子去圖書館,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這種規律的生活有利於孩子開學後盡快進入狀態。
2.飲食和環境都要抓。
很多家長重視作息時間的恢複,卻往往忽略了環境和飲食對孩子的影響。寒假,尤其是過年,有豐盛的佳肴和極大豐富的零食,這些都很容易讓孩子分心。此外,有的家長出於要好好給孩子補補身體的想法,每天還是變著花樣給孩子做吃的;還有的家長自己還處於過節的休閑狀態裏,迎來送往、聚會吃飯、打牌玩遊戲等,這都讓孩子不能盡快回到上學的節奏裏。因此,家長除了恢複日常的飲食外,也要約束自己的行為,給孩子一個易於收心的環境。
3.孩子厭學,家長要耐心溝通。
孩子不愛學習,家長往往比孩子還急,有的家長就免不了跟孩子大呼小喝的,結果讓孩子更加逆反、厭學。教育學家指出,家長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讓孩子感覺自己生活在一個平等、民主、和睦的環境裏。其實在某種意義上,孩子受教育的過程也是家長一起成長的過程。因此,家長一定要耐心、平等地和孩子溝通,讓孩子在平和的氛圍裏循序漸進地進入學習狀態。
怎樣讓孩子改掉不良的學習習慣?
【案例】
剛上第一節課,亮亮的媽媽就又給亮亮買新文具了。她都不知道這是第多少次來給兒子買文具。亮亮的媽媽總是對老師無奈的說:“亮亮回到家裏後,總是玩夠了才想起寫作業。而且一邊寫一邊“找茬兒”,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喝水,一會兒削鉛筆,一會兒找橡皮……學習用品亂丟亂放,經常找不到自己需要的文具。亮亮總是不記得提前整理書包,到了出門前才亂翻一通,結果不是丟東就是忘西”。每次見到亮亮的媽媽,老師也反映一大堆類似的情況,比如上課總是做小動作,或者咬鉛筆,或者玩文具,實在沒有東西可玩就把手指頭當玩具;別人做課堂作業時他磨磨蹭蹭東張西望,等到老師提醒和同學寫完了才肯動筆;下課就急著往外麵跑,想不起準備下一節課的用具,常常是滿桌滿地的書本……亮亮的這些不良學習習慣令媽媽和老師十分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