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願。有的父母如願以償,沉浸在成功的幸福和自豪中;有的父母不僅不能如願,甚至事與願為,怨氣橫生,但怨這怨那就是不怨自己。家長們,要知道作為父母光有愛是不夠的,你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好的老師。隨著孩子一天天地長大,你們的教育方式、教育態度、教育手段也必須跟著改變。這改變不能太盲目,也不許太隨意,它需要學習、揣摩,更需要有科學的指導。要知道,做一個好家長,不僅需要藝術,還需要科學!
本篇將以孩子成長過程中常見的實際片段、心理問題,告訴您如何了解孩子的心理,完美呈現孩子的心理分析,以及做一個好家長應該懂得的科學教育孩子的一些對策和方法。如果您是位用心的家長,一定會從中得到啟發,獲得收獲。
一、 孩子撒謊心理分析及對策
片段呈現
我女兒今年8歲了,因為沒有老人幫忙帶孩子,我上班忙不過來,很早就把她送進了幼兒園,現在孩子在上小學三年級。近半年我發現她越來越愛說謊話了,有時不想去上學,就告訴我說老師因為有事放假半天,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沒理會,親自把她送了去學校(平時不送,她自己去)。昨天老師來電話說她一下午沒上課,一直在外麵玩,最可氣的是她連前一天的作業也沒做,在家裏對我說做完了,到學校對老師說是我叫她不用做的,真是讓我火冒三丈,卻也無可奈何,像這樣的事發生過好多次了,因為是女孩子,每次我都隻能罵罵她,最多打她兩下,不知道該如何去引導她改正說謊的毛病。這麼小就說謊,這要是長大了還怎麼管教啊?
分析
孩子為什麼說謊──他們說謊有時是由於父母不讓他們說真話。乍一聽可能很多父母感到莫名其妙,其實恰恰是父母的一些做法使得孩子產生了撒謊的心理甚至撒謊的習慣。
有些家長常以打、罵等懲罰手段來對待孩子的錯誤。比如一個孩子打破了一個花瓶,媽媽回家後,孩子原原本本地把事情的經過告訴媽媽,可媽媽一聽珍愛的花瓶被打破了,很惱火,把孩子狠狠地訓斥了一通。從此,孩子遇到類似的情況。為了逃避懲罰,就采取說謊的方式來保護自己。想讓孩子避免說謊,父母不但要聽得進孩子令人高興的真心話,也要聽得進令人傷心的真心話。孩子的感情體驗無論是積極的、消極的,或是矛盾的,都不應該鼓勵他按照父母的意願來表達,而應該按照孩子自己的體驗去說。
又比如孩子生病時,不想吃藥,家長騙他們說藥不苦;不想打針,家長騙他們說打針不痛。這會在孩子心中留下什麼印象呢那就是可以用說謊的方法欺騙別人,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和實現自己的意願。父母哪怕是善意的謊言,對孩子的心理也會產生影響,孩子缺乏判斷力,長此以往,她們就會拿“善意”二字來為自己的說謊辯護。
家長所謂的權宜之計往往會成為孩子說謊的樣板。如有人敲門找爸爸,爸爸不願意見,就叫孩子告訴找他的人說:“爸爸不在家”。家長騎車帶孩子,被民警發現並批評時,家長就對民警說:“孩子生病,急著送醫院”。孩子遇到類似的情景,情急之下就會說謊。所以,父母既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也是最好的老師,平時應該時刻留心自己的言行,切斷孩子說謊的隱性心理動機,為孩子做出誠實的榜樣。
媽媽急著催孩子起床去上學,孩子還想睡一會,哼哼唧唧的一臉苦相。母親不應提示說:“是不是肚子疼”孩子為了達到目的,就會按母親的提醒順杆爬,謊稱肚子疼得厲害。如果真的肚子疼,孩子會主動說出來的。孩子和玩伴打架了,有的母親會不由自主地鼓勵孩子說謊:“是不是他先打你”,“是他先惹你的,對不對”,“你沒有打他,他就哭了,對不對”,“他頭上的包是自己不小心摔的,對不對”這樣的提示絕不會使孩子誠實地說出事實真相“不,他是我打哭的”。刺激孩子說謊的家長往往自食其果,嚴重點說,甚至會毀掉孩子一生。
孩子由於缺乏判斷力,把心裏想的當作事實說出來,說出自己對現實中不存在的東西的一種想象,如“我看見一隻漂亮的小狗在天上飛”,“我爸爸有一把手槍”。這種謊言說出了孩子畏懼或希望的事實。這時候,審慎的家長就會理解孩子的心理願望和動機,而不是簡單粗暴地責備孩子說假話。從謊言中了解到的情況可以用於幫助家長分析孩子的心理和孩子說謊的真正原因。
對策
孩子說謊也是聰明的一種表現。是為了自身目的性。做為家長,反思一下是不是忽略了孩子的一些要求。比如,是不是忽略了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孩子連前一天的作業都沒有做,可見這位母親對孩子的溝通和關心不夠。對於孩子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本身他們的自我約束能力就不足,而且隨著對學校、學習新鮮感的消失,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更需要做父母的去培養。所以,父母要經常和孩子溝通。比如一起聊天,一起出去走走,問問孩子哪些作業還沒有做,明天要上什麼課,學校的老師怎麼樣,今天都講什麼了,有什麼同學又鬧笑話了……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就是培養孩子對學校、學習的興趣。
另外,父母要多注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因為孩子撒謊是為了推卸責任。學習、按時上課、做家庭作業,這些都是孩子的責任。所以,父母平時要多注意培養孩子這方麵的習慣。比如,你要告訴他,喜歡玩是可以的,但要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完等等。此外,生活中有意識讓孩子做一些小事情,逐漸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久而久之便會養成了好的習慣。
改掉壞習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父母們不要著急,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平時多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需要,多給予幫助,多跟孩子講謊言的危害,多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教給孩子有計劃地做事情,孩子就會逐漸改掉說謊的壞習慣。
總而言之,父母的態度和言行不應該引起孩子用謊言為自己辯護的心理動機,也不應該有意提供說謊的機會。發現孩子說謊,父母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斥責和懲罰,而是就現有的事實向孩子講解,使孩子懂得和感受到沒有必要對父母說謊。
二、 孩子厭學心理分析及對策
片段呈現1——單一學科厭學
某中學三年級學生小英的物理科目學習非常困難,曾經在最近一次物理考試隻得了27分。而該生學習非常努力,曾經在班裏是學習成績相當不錯的學生。班級按照成績排座位,該生曾經排在第三排的好位置。由於某次考試成績下降,老師把她的座位向後移了一排,到了第四排。該班老師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激勵她,讓她重視物理。
但這種做法導致該生的消極情緒,一上物理課或見到物理老師就情緒低落、無精打采。過一段時間以後該生對這件事似乎確實已經“消氣了”,不那麼在乎了,可卻出現了一上物理課就心情沉重,容易疲勞的現象。下一次考試,她的物理成績又下降了。於是,老師又把她的座位向後移了一排。她的情緒更低落了,終於有一天,她的座位被移到了最後一排,她的考試成績也降到了班級最低分27分。
分析
此類厭學學生在思想上都能夠認識到自己當前努力學習與自己未來前途、命運等方麵的關係,有的甚至有較好的學習習慣。單一學科厭學隻對某個特定學科的學習產生厭煩情緒。往往是由於某些偶然刺激導致消極情緒反射形成的。如:師生感情衝突、課堂情緒挫折、考試嚴重失利等刺激都可能導致其對該學科的課堂學習、作業練習等產生厭煩心理,嚴重者甚至連聽到這個學科的名稱都心情煩躁。
片段呈現2——過敏性厭學
小惠本來是班級的學習尖子生,成績最好時曾經排在班內第二名,後來該生語文成績莫名其妙地大幅下降。於是,班主任老師一再地督促她的語文學習,但仍無濟於事,語文成績還是一降再降。後來班主任在一次長談中得知,原來小惠隻是因為看不慣語文老師上課愛笑的習慣,就使得她不愛上語言課。後來她過敏性地厭煩語言老師上課時愛笑的行為,越來越怕這位老師笑,偏偏這位老師越來越愛笑,在初中畢業考試時,她的語文成績剛剛及格。
分析
小惠這種過敏性情緒反應,從表麵看,似乎這類學生的厭學心理障礙形成得有些過於敏感,事實上,如果深入分析,就會發現這類學生身上一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症或抑鬱症的某些特征,並把這種消極情緒投射到某些不易被別人注意的小事上,因而就對這些小事產生焦慮情緒反射。
過敏性,即一種在學習情境刺激下產生的下意識的、較強烈痛苦的情緒反應行為。有過敏性厭學的學生對上學接觸老師、提問、父母嘮叨等,常常是過敏的。過敏性厭學的學生在其所厭煩的學科學習過程中,一般都能體驗到極大的過敏性痛苦情緒。多發生於上進心強,學習自覺性高的學生身上,其中又以女生居多。她們一般是那種積極努力學習,急於取得成效的學生,當其產生厭學心理後,一方麵感到很深的恐懼、擔憂;另一方麵總是逃避對自己厭學的學科的學習。而恐懼擔憂與逃避行為又加深了這種厭學心理的痛苦體驗。
片段呈現3——潛意識條件性厭學
某初中二年級學生,身高體健、性格開朗、精神飽滿並情緒樂觀。就是這樣一個身心健康得讓人羨慕的學生,上課從來不能專心聽講,每到自習做作業時,總是連十分鍾都坐不住,頻頻地動來動去,一會兒要上廁所,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擺弄東西,一會兒打擾別人……晚上做作業時,隻要一看見書桌上的台燈,便開始感到心慌,感覺兩肩沉重,背部酸痛,肩膀總是不停地動來動去。
分析
通過了解他童年的經曆,才知道他兩歲開始學習漢字,四歲開始學習算術,每當媽媽下班回來就先檢查作業。一開始還行,總受表揚,後來在出過兩次錯誤之後,媽媽的態度漸漸地嚴厲起來,再後來,他就不再盼望媽媽下班了,而且每當媽媽訓斥他時,他總要上廁所,媽媽說他故意裝的。在早期的經曆中,媽媽對他學習的過分嚴厲和苛刻要求使他已經形成恐懼學習的情緒挫折。上學後,心理障礙逐漸消退。可是,由於一次媽媽偶然又到學校來監督他做作業,早期的情緒挫折被引發,教室環境又成了引發恐懼情緒的新條件刺激物。
從任何一個常規刺激下形成厭學或恐懼行為的學生,或在整體心理健康方麵,或在早期經驗方麵,有某種潛在的其他因素的互相配合,才導致了嚴重厭學心理或恐懼學習行為。那些受到早期情緒挫折的人,他們的早期情緒挫折經驗更容易作為原有情緒經驗的固定點,來同化新的情緒挫折,形成新的更為嚴重的心理障礙。
片段呈現4——常見性厭學
我兒子小鬆上初二,最近不知道為什麼一提到學習,臉上就出現煩躁的神情,一拿起書本,就哈欠不斷。做作業時也總是磨磨蹭蹭,拿塊橡皮也能拿半天。我讓他把第二天的書看一看,他就衝我說一句:“沒什麼好看的。”我追問了半天,他才冒出一句:“學習真沒意思,真累!”我現在很苦惱,不知怎麼才能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我找到了班主任,班主任直截了當地告訴我,他現在很厭學,也正要聯係家長呢!
分析
小鬆的這種對學習的反應,實際上是厭學的一個典型案例。對學習煩躁、厭煩。不想學,但又不得不學,於是出現了消極應付的情況。厭學是青少年學習生活中,教師與家長經常遇到的一個現象,它是由學生對所學課程或授課教師產生心理不相容而形成的消極情感的外泄。具體表現為:對學習無興趣;上課注意力分散,不認真聽講;思維緩慢、情緒消極;作業拖拉馬虎、敷衍了事;學習效率低下;考試及作業錯誤率高;學習不主動等。長時間的厭學,會使學生把學習當成一個沉重的負擔,從而造成很嚴重的後果,也會使家長非常苦惱。造成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有主觀的原因,也有客觀的原因。
從主觀來說,或是因為學習中經常遇到挫折,如考試失利、排名落後、努力難以取得成績,從而感到自己不是學習的材料,久而久之,對學習失去興趣,失去信心,產生厭學的心理;或是個體的懶惰、不思進取造成的。學習是一項艱苦的勞動,學習者要經過“苦海”的磨煉。由於懶惰、不思進取,學習處處遇到困難,就自然厭煩學習了。
從客觀來說,教材內容的陳舊、單調、枯燥也會引起學生的厭學。一項針對青少年的調查表明,62%的人由於對所選課文的內容沒有興趣,或是難以理解,從而產生了厭學心理。教育者往往也是厭學的一個直接原因。教育方式的不當或不尊重受教育者,往往也會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曾有一位大學生在回憶中學生活時說:“我曾經非常喜歡曆史,但到了高中後,曆史課經常是一種模式,即學生先看,看完後老師把重點一勾,剩下時間去背,再然後是考試,慢慢的我就討厭曆史這門課了。”
對策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如果長期無成就感,就不可能對某一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習也不例外。一個學生如果在學習中老是受到批評、指責,而很少受到表揚、誇獎的話,那麼他自己會對學習產生厭煩和畏懼情緒。在這一點上,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沒有成就感的原因,是學習困難造成的,還是家長期望值過高造成的。如果是學習困難而使學生沒有成就感,家長可作具體的輔導,甚至可請家教輔導,以提高學生成績。如果是家長的過高期望值造成的厭學,就要立即降低對孩子的期望,讓孩子經常有成功的體驗。一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成就感,厭學的情緒自然就會消失。
三、 單親家庭孩子心理分析及對策
個案背景
明明:男孩,八歲,小學二年級學生。
家庭成員:母親、外公、外婆。
家庭教育狀況:因父母不和分居離婚。明明四歲時一直是在母親和外公、外婆身邊長大。母親是一名幼教工作者,外公外婆都是機關退休老幹部。明明是一個性格開朗、活潑好動的孩子。他喜歡提問題,如問一些科學和動物之類的問題;他喜歡畫畫,畫一些他自己設計的新型武器,如能上天能入海能鑽地的萬能坦克,裏麵還擁有自己的武器軍隊。他還喜歡製作一些小東西,如小型的紙巾盒、坦克、火車、不倒翁等。但在學習方麵他表現出的卻是自卑心強,自信心差,非常固執,做錯事也不會感到羞愧。
老師評價:課堂紀律差,愛撕紙,不按時交作業,愛搞破環,屢教不改。
同學評價:不願學習,上課愛講話或不聽講,但對同學很要好、能交流。
片段呈現1
一天,媽媽去接明明放學回家,老師等在校門口對媽媽說:“今天明明在學校裏和同學打架,把同學的臉抓傷一大塊,還把另一個同學的飯碰灑了。中午趁老師不在的時候,把老師的粉筆都塞進墨水裏。”媽媽聽了以後,回到家中狠狠地教訓兒子一番,並讓其閉門思過。
(媽媽教育孩子的方法有些過激,沒有給孩子自我辯護的時間,一味的打罵,會使孩子的心靈蒙受陰影。)
片段呈現2
媽媽教明明做作業,很遠就聽到媽媽的吼叫聲:“一個字你反複讀寫了這麼多遍怎麼還是不會寫不會讀呢?牆上貼了這麼多的字你看也看熟了,你腦子裏到底成天想些什麼。”這時候外公出來了,對著媽媽大聲地罵道:“哪有你這樣教孩子的,再聰明的孩子也被你罵笨了,走咱們不學了。”外公拉著明明逃離了戰場。這樣的情景每隔幾天就要上演一次。
(媽媽在教育孩子的學習上過於強硬,使孩子產生厭學心理。)
片段呈現3
晚上媽媽要開會,輔導明明做作業的任務就交給了外公。晚上九點鍾媽媽開完會回到家,明明還在做作業。外公氣得吹胡子瞪眼:“這孩子真不聽話,我在旁邊他才做作業,我一離開他就玩,這麼簡單的題他就是不自己做,非要你教,一點也不動腦筋,這以後怎麼考試呀。”媽媽走過去看了看題瞪著眼睛說:“你自己會做,自己做,我等一會兒過來看。”過了一會兒明明的作業做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