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11月9日,也就是時隔五年之後,崔永元通過微博向朱軍正式道歉,全文如下:“看了某周刊對朱軍的采訪,很受感動和啟發。對我當年過於含混地描述使朱軍飽受誤解、受到無端傷害深感歉疚!現鄭重向朱軍及其家人鞠躬致歉!學習朱軍的抗壓能力和寬廣胸懷。”
很多人認為,承認自己的錯誤是一件很丟臉的事,因此,為了維護自己的麵子,他們總是找各種理由竭力為自己辯解。結果,不隻沒有贏得他人的好感,還加深了自己在人們心中 “狂妄自大”“自以為是”的印象。
當然了,說實話,還要注意給自己留有回旋的餘地。有些事情在當下看來還不明朗,需進一步了解事實真相,看看事態的發展及周圍形勢的變化,方可拿主張。在這種情況下,模糊的回答就能給自己留下一個仔細考慮、慎重決策的餘地。當涉及一些敏感問題,或者是對別人負麵的評判時,采用模糊的回答方式也是一種智慧。
俗話說:“逢人隻說三分話。”雖然我們提倡在工作生活中以誠相見,然而“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不該多說的時候少說,該說的時候要慎說。人與人之間要達到以誠相見的境界勢必要有一個過程,在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之前,我們就需要運用各種恰如其分的交際方法,才能保證這個過程的順利完成。
有時候,我們的真話即使裹上甜蜜的糖衣,也仍然會像錐子一樣尖銳地刺痛對方,然而這真話是你出自善意、為了對方的切身利益而說的,更是刺激對方變化、成長的良藥。這樣的真話,即使會讓對方一時感到難堪,我們也仍然要積極地主動地去說。
我們喜歡說實話的人,但是有些實話會讓我們覺得很難堪。因此,我們在說實話的時候要分清楚場合和對象,要注意說實話的分寸。比如,有朋友問你對某一個孩子容貌的看法,人家孩子的父母也在場,這時你來了一句:“這孩子長得也太對不起人了吧。”這是沒情商,而不是說真話。
在生活中,我們不僅要懂得實話實說,還要懂得“實話巧說”。有些話別人不愛聽,但出於責任或者義務,你又非說不可。這時候,讓舌頭繞個彎再把話說出來,就是最佳的方法了。巧妙勸說,讓別人從你拐彎兒的話中,自己意識到錯誤。
或許妻子的廚藝並不是很好,如果丈夫實話實說地評價妻子做的飯“難吃”,就會讓妻子感到很委屈:自己辛辛苦苦做好了飯,你還嫌棄。那麼下次她一定不會再那麼積極地去做了。但是如果丈夫裝作吃得津津有味,而且邊吃邊讚:“味道不錯,不過我相信你還可以做得更美味些!”想必妻子的心裏必定如蜜一般甜美,從此做飯會更加用心,家庭也會充滿溫馨與和諧。
北京地鐵上,一位詩人偶然看見一位乞討的盲人。盲人白發蒼蒼,衣衫襤褸,身上掛著一塊牌子,上麵手寫“我什麼也看不見”幾個大字,然而沒有一個人肯施舍給他任何東西,盲人手中的破盆裏什麼也沒有。詩人很同情盲人,於是揮筆寫了四個大字,將盲人胸前掛的牌子改為“春天來了,我什麼也看不見。”乘客們看到牌子上的字後,都同情起盲人來,紛紛慷慨解囊。這也是“實話巧說”的魅力。
3 敢講真話是有責任心的體現
敢說真話也是一個人富有責任心的體現。對於一些媒體上出現虛假新聞的現象,崔永元說:“做這個職業的人要有神聖感、崇高感、使命感,對吧?現在,很少有了。還有,我們的媒體不是有虛假廣告嗎?難道他們看不出是虛假廣告?不知道這個違反了《廣告法》?給錢就登。另外,還有做新聞類的廣告。我覺得,這都是媒體人喪失社會責任感、喪失良心的表現。”
《人物周刊》的記者在采訪崔永元時問他:“你是不是社會責任感很強的人?”
崔永元回答說:“每個做媒介的人都應該有這種責任感。你的媒介會影響別人,你怎麼能夠沒有責任感呢?我這些年發表的觀點之所以被人重視,就是因為:一是我確實說到了痛處;二是別人不願意說的話,明擺著得罪人的話,我說出來了。”
接著,他又說:“我把中國當下的知識分子分成三類:第一類叫拍案而起,第二類叫潔身自好,第三類叫隨波逐流。從曆史的角度看,最需要的是拍案而起的知識分子。現在中國的知識分子,能做到潔身自好就相當不錯了。哪一次商業炒作,哪一次對消費者、讀者、公眾的欺騙,後頭沒有學者、科學家甚至院士幫忙?哪一次沒有?這是中國文化的悲哀。”
崔永元表示,自己一直想做一個“拍案而起”的人。他說:“那樣的人除了要有血性,還需要有知識。我認為我的血性足夠,我的知識儲備不夠。雖然我說話不能那麼雋永,不能那麼深邃,但是起碼我能拍桌子。”
一些細心的觀眾發現,在2010年虎年春晚的有些節目中,可以看到較為明顯的植入廣告,比如蔡明、郭達小品裏的白酒,劉謙魔術裏的果汁……事後,春晚的總導演金越表示,春晚植入的廣告不是很多,而且植入得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