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回憶(3 / 3)

第一,網絡可以廣泛參與。一個電視隻能說一種話,其他的話不能在電視上。一份報紙得出的觀點隻能是一種聲音,另外一種聲音不恰當就可能被拿掉了,但是網絡就不是。我們現在有2.1億網民,各個群體、各個階層的人都可以在網絡上表達他的意見。這些觀點可能是碰撞的,有的是非常情緒化的,但是這個不一定能顯示出主導的聲音,就是說主流的聲音。為什麼網絡上引起重要的關注,為什麼在大的事件發生以後,網上都非常地關注,其實這個是廣大網民的價值取向決定了這個事情的發生,這個是網絡的第一個形態。

第二,網絡可以匿名發表觀點。雖然我們現在法律還不完善,但是這個是另外的問題,網絡可以給很多人表達真實的意見提供一個平台。過去我們說留下名字,但是這個就比較麻煩。現在就不一樣了,現在我可以匿名。當然這裏麵有一些造謠惑眾的,擾亂社會治安,所以說網絡是一把“雙刃劍”。

第三,網絡是“雙刃劍”,這有正麵影響,也有負麵影響。這三個特性決定了網絡在推動中國的民主政治方麵,可以扮演任何媒體都替代不了的作用。比如說知情權,網絡可以很快地獲取信息。參與權,我可以通過Web 2.0表達我的意見,跟他們一起參與。比如說華南虎事件,這個是不是假照還有待官方界定,但是如果沒有網民發出來的話,在過去早就不了了之了。還有去年西藏通車,通車以後羚羊整整齊齊排著隊跟著火車跑。很多網民都不相信,後來一追查確實是假的。還有這次地震中範跑跑的行為,這個事情引起了很多網民的關注,引起了網民對道德的討論,就是作為一個老師他的道德是什麼。這個遠遠超過了範跑跑事件的本身。現在我們正在走向網絡民主,這個時代已經到來,這麼多的網民參與,我們現在高層領導已經很清楚曆史趨勢了。總書記為什麼直接到網民中間和大家來對話,胡總書記被稱為“中國第一網民”。

有的還說總書記是“胡哥”,叫溫家寶叫“家寶大哥”,這種反應非常的親切,沒有什麼隔閡。這讓我們想起了,之前有一些大學生路過北京天安門的時候打出:“小平你好!”這個是非常親近的感覺。我們高層的領袖看到網絡的力量,如果借助網絡加快民主政治的推動,是非常有用的。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已經30年了,30年的成績很大,但是現在我總體的看法就是改革進入了一個戰略轉型期,這有一個很重要的標誌,就是改革的重心正在發生悄悄的變化。如果說過去20多年我們是以經濟改革為主導展開改革的話,那麼2005年製定“十一五”規劃的時候,政府的行政改革已經悄然地上升到更重要的位置。當時在規劃裏麵講這樣一句話:說未來行政管理體製改革將成為全麵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我說這個判斷,實際上在地域上來講帶有戰略轉移的意義。這個是我表達的第一層意思。

第二層意思,就是在戰略轉移過程當中,肯定會有政府的行政體製改革,乃至政治體製改革,都會上升到更重要的位置。網絡這種新興媒體在推動我們政治改革、行政改革過程當中會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我覺得首先一個我們是通過構建門戶網站,各級政府大量推動政務信息化,這才可以從整體上改變我們政府的治理手段和管理方式。如果我們過去是實體化管理、手工化的管理,現在我們的政府越來越依賴於信息網絡技術。信息網絡技術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中國政府管理的過程,也改變著我們幹部、官員的理念、價值,也改變著我們的管理手段和方式。比如說現在一個政府官員,要不會計算機、不會上網、不會在網上辦公,你幾乎就成為不合格的公務員了。

這種現象在十年以前幾乎不可想象。現在辦公上網化已經成為了公務員一個最基本的標準。還有一個我們通過一些許可項目優化流程,過去可能非常複雜,現在通過網絡

技術扁平化。這個叫“流程再造”,改變我們的管理層級和過程。一個辦公機構,他的工作以前是看完以後歸檔,現在全部成為了電子文檔。這個也改變了我們政府管理的流程。所以說信息網絡技術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政府管理過程。

第三層意思說政府。我們光有行政改革不夠,中國的改革光靠行政改革解決不了政府的生存問題,包括政府配套的一些改革。政治改革更能解放思想。通過進一步轉變理念、解放思想,能夠在政府改革的一些關鍵點上邁出重要步伐,這才可以為我們行政改革掃清障礙。所以說中國行政改革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成功,在一定意義上取決於我們政治改革邁出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