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紮”,是對縱橫交錯命運的一種不屈。這種不屈,讓我們在遠征的途中,能夠以一種成熟穩健的姿態去跨越前方的重重迷障。
正如柴靜,在命運的拷問下,依然能在掙紮中笑傲前方。
剛進央視的《時空連線》時,柴靜曾經有放棄的念頭。因為從沒有做過新聞的她,麵對演播室裏空蕩的屏幕時,內心十分茫然。那個時候的柴靜因為不會寫評論,麵對鏡頭時眼裏心裏沒有“人”,常常對手頭的新聞顯得無所適從。
在播報時的連連出錯,各位領導不斷的批評,同事暗地的譏笑,工作中的巨大壓力,使得柴靜陷入到整個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中去。就連柴靜事後回憶時都說:“我知道自己身上已經開始散發失敗者的味兒。”
然而,年輕的柴靜骨子裏張揚的那股不屈勁,卻讓她一邊享受著命運的磨難,一邊含淚繼續默默向前方挺進。就這樣在不斷的努力掙紮中,柴靜慢慢地也開始拿到些獎。有了喘氣的間歇,但疑問又開始滋長:“我正做的真是我喜歡做的嗎?”直到她去了《新聞調查》,親眼目睹那些社會底層需要幫助的人,親耳聽到那些社會中最黑暗的聲音,她在心中才終於有了明確的答案。
《新聞調查》讓柴靜一層層地將原先的稚嫩慢慢剝下,她開始明白,人生原來並不在於去享受多麼美好的狀態,而在於去享受途中的掙紮。過去的,已經成為昨日的篇章;未來的,我們並不知道會發生些什麼。隻有掙紮的現在,才是最為真實的狀態。
其實很多時候,真正詮釋快樂和幸福的人,往往並不是那些一步登天的成功人士,而是那些地位平凡、在田間揮灑汗水的人。因為他們用自己的行為,向人們詮釋了快樂的內涵:幸福,不在於令人豔羨的財富,而在於腳踏實地去扭轉命運的那份激情;參與命運,掙紮於命運,這樣才能真正打造出最具意義的成功。
列夫 ·托爾斯泰在他的散文名篇《懺悔錄》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男人被一隻老虎追趕而掉下懸崖,慶幸的是在跌落過程中他抓住了一棵生長在懸崖邊的小灌木。此時,他發現,頭頂上那隻老虎正虎視眈眈;低頭一看,懸崖底下還有一隻老虎。更糟的是,兩隻老鼠正忙著啃咬懸著他生命的小灌木的根須。絕望中,他突然發現附近生長著一簇野草莓,伸手可及。於是,這人拽下草莓,塞進嘴裏,自語道:“多甜啊!”
生命進程中,當痛苦、絕望、不幸和危難向你逼近的時候,你是否還能顧及享受一下野草莓的甜美滋味?“塵世永遠是苦海,天堂才有永恒的快樂”,是禁欲主義者編撰的用以蠱惑人心的謊言,而苦中求樂才是快樂的真諦。
生活本身就是用來享受的,就像有人喜歡品茶,當你細細品味的時候,你會發現生活中除了平淡和瑣碎,其實還存在著那麼多的美麗片斷。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往往精神世界都是十分豐富的,他們可能過著平凡的生活,但是卻有著活躍的思想。他們懂得物質是人的基本生存條件,但精神卻是人體的營養成分,在飽滿的精神世界裏,生活才能呈現得更加五彩繽紛。
事實上,生命的意義並不在於它有多麼久遠,而在於我們是否以一種不屈的姿勢去掙紮、去成長,能否擁有巨大的收獲。一些人總是被動地接受生活,在單調的生活中打發著寶貴的時間;而另外一些人常常能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美,因此,即便在坎坷的日子裏,他們仍然能夠發現定格在生活空間裏的瞬間的美好。
命運的美,永遠以一種不屈不撓的姿勢,抵達生活的空殼,然後化繭為蝶,在生命的霜降中,迎來另一個溫暖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