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無風格平庸,有風格危險(1 / 1)

“風格”一旦深入成一種“習以為常”,就會變得固執而桀驁,單調而無味。

在采訪過程中,柴靜最害怕與擔心的,便是日益形成的那種固守成規的單一采訪風格。它們不僅會降低自己發掘事件真實性的洞察力,而且僅靠一種風格去斷定事件真與偽、對與錯,還會令自己失去更多的切身認知與感悟。

其實,隻要我們仔細觀看柴靜的各種采訪,就能察覺到在不同的事件與場合中,柴靜所秉持采訪態度的豐富性。在一些較為嚴肅的調查性新聞采訪前,柴靜是沉穩且犀利的;在一些較為大眾的民生問題采訪前,柴靜卻是心平氣和的;而在一些揭露社會黑暗、感召人性良知的采訪前,柴靜表現得時而冷靜時而感性。這些不斷變化的采訪風格,使得柴靜在對新聞理解的同時,更加強了對新聞周邊事件人物的觀察力、理解力和判斷力。

《南都周刊》曾經問過柴靜這樣一個問題:“你電視中的神態總是那麼平靜,你自己怎麼總結你的對話風格?”

對此,柴靜這樣回答道:“我是個小暴脾氣,離真正的寧靜還遠著呢。我覺得對話不太應該有風格的想法,實際上很多記者都是在這個想法驅使下走火入魔的,一旦認為自己的采訪能形成風格的話,就會把它推向極端化,最後你的幽默、尖銳,甚至真誠都變成標簽,這很危險。對話的第一要求是準確,接近事實,風格往往是阻礙自己通往真實之路的東西,所以反而要卸下。這是個大挑戰:能不能以樸素的心態去接近真實,去認識人理解人。我到《看見》之後比較多的反思,就是在不斷卸下前十年的采訪經驗,把技能上的蒙塵抖掉。我到這個階段也應該做這樣的事了。”

多樣的采訪風格不僅能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而且還能巧妙地與受訪人形成一定的互動,這樣一來,觀眾既能看到真實的場景再現,還能從故事中去感悟受訪人真實的心理狀況,讓整個采訪過程都變得更加富有人性。

采訪中能根據實際場景改變采訪方式,是采訪人隨機應變靈活性的展現。柴靜在講到自己並非“迅速”成長的記者經曆時曾說:“我都是很笨地工作——找資料,寫出提問,看場記,修改稿子,節目播出之後總結……遇到失敗就承認,也可以記錄這個失敗——這世界上沒有完美可言,也不必假裝如此。不能急。”

柴靜用幾年前采訪過的戰鬥機飛行員李中華來舉例:“在飛行中,有種很危險的事故叫失速尾旋。李中華的任務是主動把自己置於這個絕境,再從中擺脫出來,這需要非常精準的操作。而李中華的經驗是‘在貌似不能自主的左右搖擺旋轉中,把準確的動作踩到底,閉上眼睛等’。”

對於柴靜來說,“閉上眼睛”也是她對采訪的另一種深刻詮釋。因為隻有當她真正擺脫“采訪”二字所設定的條條框框,才能以一種在黑暗中摸索的真實心態去感悟采訪中的人,去領悟這些事件為什麼會發生,怎麼發生,究竟最具價值的點在哪裏,怎樣才能挖掘得到。

在《魯豫有約》的一期節目中,主持人魯豫曾無意間觸碰到了當期年輕女嘉賓的“傍富”情節,嘉賓當時十分尷尬,而且很生氣。如果魯豫執意將自己的采訪打破沙鍋問到底,那麼必然會讓現場的氣氛更加凍結。但是魯豫察覺到訪問的不對勁後,卻及時更改采訪方向,並且以自己曾經失敗的婚姻做例子,最終逗樂該嘉賓,不僅讓現場氣氛得到緩和,而且還讓節目效果更上一層。

觀看電視銀屏上那些優秀的主持人,雖然都有自己特有的主持風格,但是采訪時的風格卻並不是單一的。大多數觀眾之所以喜歡柴靜,除了她犀利幹練的采訪風格之外,更在於有的時候,柴靜那顆溫柔而感性的心會給現場受訪人與屏幕前的觀眾帶去她獨到的風趣與幽默。

我們在生活中也要有自己一定的風格,這樣才會容易在他人的心中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盡管語言被凝固在歲月的盡頭,但是生命的曆程卻還很遙遠。以不同風格去應對歲月中的濃淡之景,才能在季節深處去看清那些浮動在流光之景表麵上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