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教育家盧梭曾經在探討教育時說過這樣一句話:“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
柴靜今日的成功,可以說絕對離不開她當初投放到新聞當中的那份熱情。這個從熱愛文學到熱愛新聞中的“人”,一路在坎坎坷坷中走到如今的柴靜,是掩藏不了她心中的那股激情的。激情的來源又是什麼?很顯然,是“興趣”。
學生時代的柴靜性格十分安靜,大多數時間,她幾乎都投放到自己所喜歡的廣播中去。有一天晚上停電,柴靜正在聽新加坡電台林偉播報的《點一盞心燈》。當聽到林偉說“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燃燈火”的那一刹那,柴靜的心突然被撞了一下,因為柴靜認為,自己也可以做同樣的節目。
在興趣的驅使下,柴靜很快便駕馭了自己所主辦的《夜色溫柔》,因為柴靜對播報的熱愛與深情投入贏得了許多人們的關注。她常常會接到很多來自西藏、北京、香港的聽眾打來的熱線電話,而且還會收到來自各個階層聽眾的信件。
帶著大家的祝福與自己對廣播行業的熱情,22歲那年,柴靜從湖南台辭職轉而選擇北上進修電視編輯專業。麵對陌生的未來環境,柴靜並沒有害怕,因為她心中那份對電視編輯的執著與熱情一直在熊熊燃燒著。
後來湖南衛視改革,製片人找到柴靜讓她一邊學習一邊做《新青年》的主持人。當時的柴靜有一個理想,把自己對人的了解和訪問都記錄下來,自己肯定還會在這條路上不斷地往前走,至少五年、十年之後都還會在這個領域裏向前走。
柴靜心中的熱情不減,2001年,柴靜進入了央視。在《東方時空·時空連線》節目中,柴靜記憶猶新的是《民航停飛飛行員》,那兩期節目都是柴靜策劃的。“其實知道做這個節目是很危險的,因為這是件挺大的事,我也知道我們這個節目收看的人很多,而且節目審查很嚴格,但我覺得這個東西是我感興趣的,就顧不了那麼多了。”
興趣是刺激柴靜勇往直前的動力,也是她張眼看世界的眼睛。正是因為她心中時刻保持著對新聞的熱情,所以她才能夠在新聞業中不斷進取,不斷用一種積極的心態去對待新聞中的每一件事與每一個人。
其實,一個人成功的先決條件首先便是興趣驅動。如果我們能夠在生命中發掘出興趣產生的原動力,那麼我們就一定能夠在這種熱忱中摘得成功的桂冠。很多時候,愛好和興趣不但不會簡單衰竭,而且還會不斷激發,不斷升華,讓一個人對所要完成的事情越幹越帶勁。正如那些在人生中有建樹的人,往往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征:無論才智高低,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他們必然是在做自己最熱愛的事情,並且為此勤奮工作。
作為被稱為第一個“將東西方聯係起來”的電視記者,靳羽西當年製作並主持的104集電視係列片《世界各地》使中國人第一次通過電視了解了世界。靳羽西從小就有很多夢想,她是個好奇心很重的孩子,對什麼都感興趣,什麼都想嚐試一下。她學過鋼琴、繪畫、音樂、芭蕾、英文、法文等。正是帶著這種對什麼都感興趣的冒險精神,她才在後來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一個又一個“第一”。
事業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為之奮鬥終生的事,對自己誠實,讓你的興趣說話,這就是最好的選擇。就像柴靜,當初選擇新聞業正是出於對新聞界的喜歡。隻有當一個人真正對本行業喜歡,才能因為喜歡而產生動力。一個人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工作,實際上是一種幸運。因為感興趣才能促使自己更加地投入,從而一步一個腳印地穩步前進,即便前方道路坎坷,但是有了興趣的精神食糧,誰也不怕。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大發明家愛因斯坦,他在上中學時最感興趣的是數學,在上大學時最感興趣的是分子物理學,而他的天賦具有嚴密的數理邏輯能力,他正是在自己最感興趣的分子物理學領域裏施展了自己的數理邏輯能力,提出了著名的“相對論”。倘若當時有人逼著愛因斯坦當政治家或是運動員,恐怕他將一事無成。
興趣,有時候就像是一條晝夜不息奔騰不止的大河,為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促使我們在自己喜愛的道路上勢如奔馬般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