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最喜歡關注新聞中的人(1 / 1)

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的“人性論”,是從研究“現實的個人”的本質屬性及其特征開始的。馬克思認為,隻有從構成全人類的元素“現實中的個人”為出發點,才能夠認識和發現人性的本質,即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做新聞報道,發掘好的新聞內容,並不是茫然地捕風捉影,也不是刻意地去關注那些影響大眾並在人群中引發轟動的感性事件。而是要站在另一個更高的角度,用一種更為理智的態度,經由狹隘的個人思想走向更為寬廣的世界中去,從人性的角度展開思維的觸角,這樣才是對一個社會中“人”的全麵認識。

柴靜曾經對陳虻的那句回答——“最喜歡和關注新聞中的人”,便初現了柴靜作為一個新聞人應具有的靈魂。

2008年北京奧運期間,柴靜與攝像師傅老王一起報道每天的例行新聞發布會。由於每天中午幹完活後就沒事了,因此在剩下的漫長時間中,柴靜那顆心又“不安分”起來。奧運會期間聚集了來自全世界的媒體,看著每天獲得金牌的人被媒體爭相采訪,柴靜卻生出一個念頭:“要不就采訪不顯眼的,失敗者也成,隻要能打動咱們的就算。”

當時因為不是台裏製定的采訪,因此所有的配套設置都不具備,因此隻能單靠柴靜和老王自己在比賽結束後的大巴上找人。最終在晚上9點,柴靜與老王等到了當天來自伊拉克的一位短跑運動員達娜。

年僅23歲的達娜,其教練是她的未婚夫,每天接她去巴格達大學操場上訓練,這樣一來就要穿越兩派交火的地方。有一次,屋頂的狙擊手向她開槍,當時子彈從她的臉頰上險些擦過,她暈倒後,第二槍直接打在了地麵上。但是一刻鍾後,她卻站起來並洗了把臉,又回到了練習場上。最初國際奧委會宣布取消伊拉克代表團的參賽資格時,達娜不停地哭。後來在製裁取消後,她告訴柴靜:“沒有人知道自己在伊拉克的命運是什麼。”

看著一旁淚流滿麵的翻譯與同樣滿含淚水的達娜,柴靜突然間明白,翻譯或是采訪,不僅僅是工作,而是人與人的交流。

這樣的采訪在後繼得空的時間中繼續進行著,盡管柴靜知道這些采訪被播出的幾率很小,但是她依舊堅持著自己的初衷。因為她看到了榮耀與淚水之後那份深藏的人性。獎牌是一個人成功的標誌,但是隱藏在後麵的那些心酸與無奈,卻是少數人所能懂得的。每一個參賽的選手,無不是這社會中的一員,社會和曆史雖然賦予了他們不同的屬性,但是不論是黃皮膚、白皮膚,還是黑皮膚,都有著同等的人格和追求夢想的權利。

同行看完柴靜所做的奧運節目後,異常好奇地詢問柴靜說,以前都覺得你挺理性的,怎麼這次做的節目這麼感性?的確,柴靜曾經一直想避免文藝女青年的毛病,怕自己的新聞太過煽情,便刻意用理性的繩子捆在身上。但是當時的柴靜卻回答道:“當然,不約束不行,沒有這職業要求著,毛病早已泛濫成災了,但是捆得太緊,有的東西就流淌不出來了。”

的確,人是一種社會的存在,也是一種自然的存在。觀看人性,揭露本質,就應該將自己放置到大眾本體中去,隻有這樣才能以最為普通的身份去接近對方,察覺對方最原始的感情流露,這才是展現在公眾麵前的最為真實的報道。

柴靜與邱啟明搭檔做《24小時》新聞欄目直播時,碰巧邱啟明患上重感冒,有一會兒咳嗽得非常厲害。柴靜在直播節目中說,啟明感冒太厲害,這條新聞我來幫他播,然後直接拿過他的稿子。柴靜的這一突然舉動嚇壞了導播,他切畫麵時忙得手忙腳亂,因為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主播。但是,柴靜事後卻用平靜的口吻說,她是用做新聞的方式來做主持,是想關心新聞中的人,關心別人就容易忘記自己。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與人的區別主要是他所處的社會關係和社會地位。柴靜似乎逐漸對“人”的認識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從單純的新聞紀實播報,到用心去觀察每個事件中那些具有社會屬性的“人”,不僅讓原本冷冰冰的新聞變得溫和起來,更讓柴靜有了一種坦然麵對生命的頓悟。宛如長夜裏點燃的思想,以永久的方式和一種生命中不可割舍的成長,熊熊燃燒起來。

我們在生活中,也需要多一些對人的關懷,而不是總把自己的眼光放在或新奇或殘忍的事件上。對一些事件中“人”的關懷,會讓我們更加富有人情味,充滿人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