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有句諺語說得好:“世界對著它的愛人,才會將其浩瀚的麵具揭下。”新聞采訪中的柴靜,在麵對一些莊嚴而肅穆的新聞時,偶爾也會因為心中那一絲的柔軟,將新聞人特有的麵具揭下,然後用一種含而不露的神韻,去用心發掘事件中的真相。
這種人性的展現,便是柴靜在硬新聞下所透露出的柔情。
在做完《雙城的創傷》後,柴靜對社會生活中最小的單元——“家庭”有了全新的了解。夫妻作為人類生活最親密的關係,為什麼時常會出現給彼此的殘酷傷害?這是柴靜心底的疑問。柴靜說,我想感覺到人,哪怕是血肉模糊的心。
2005年,柴靜到河北石家莊女子監獄進行采訪,受訪中的十幾位女犯都是因為無法忍受家庭暴力而將丈夫殺死,被判重刑入獄。而在“男尊女卑”“家醜不可外揚”的傳統文化下,許多受到家庭冷暴力的女性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暴力事件依然顯得謹慎且膽怯。因此對於如何去揭開這些女犯心中曾經沉痛的一麵,柴靜也表現出了自己較為“柔情”的一麵。
柴靜在采訪一名叫安華的女犯人時,曾深入實際將安華周圍相關的人詢問了個遍。當采訪安華丈夫的母親時,這位母親出乎意料居然當著柴靜的麵替兒媳婦求情。柴靜向老人詢問道:“他打過您麼?”老人說:“喝醉了誰也不認,一喝酒就鬧,成宿地鬧。”
坐在穿著藍白相間囚服的安華麵前,柴靜臉上留有一絲沉靜,她慢慢地聽安華說道:“瓶子砸在眼睛上爆炸了,一下就紮了進去,感覺眼珠子都要掉下來了。”
而當柴靜好不容易找到安華那個終日不歸家的19歲兒子後,柴靜問道:“你為什麼不回家?”“回家想俺媽,你讓俺媽回來吧。”
麵對這個在零下二十多度中衣著髒亂精神恍惚的孩子,柴靜心中某一處凸起的硬石突然就此陷了下去。因為這句話,柴靜帶兩個孩子去了安華的探視室。聽著孩子與母親之間的一番對話,柴靜仿佛聽到了人性垛口處吹響的無奈悲鳴,也讓柴靜真正意識到,一個家庭所呈現出的社會性及影響所在。
有網友曾經問道:“柴靜,你是一個很堅強的人麼?麵對那麼多社會黑暗麵,你能受得了麼?”柴靜這樣回答道:“看得越多越覺得黑暗的深處其實都有光亮,這個世界就是在這兩種力量的此消彼長中向前的,認識到這點,就能夠保持內心的平衡。”
女人是柔軟的,似流動的水。然而,女人不僅僅是柔軟的,她們同樣包含著一種硬度、力度,而軟正是她們硬度和力度的獨特表達方式。
柴靜在硬新聞中時而展現出的柔情,表明了她已經逐漸意識到,作為一名新聞人,雖然從客觀上來說應該隨時保有一絲嚴肅——這是對新聞的尊重,但是從主觀上說,不論是鏡頭前還是鏡頭後,不論是采訪者還是被采訪者,其實都是有著血肉感知的人。對新聞采訪的這種全新認識,是柴靜從心底發出的充滿感性的呼喊,也是一種試圖從往日新聞硬性元素中擺脫出來的一種掙紮。
事實上,不論是在新聞采訪中還是在實際生活中,一個能夠理解他人內心的人,一定是一個開明豁達、心胸寬闊的人。因為這種人通常都懂得,如果總是用一副硬邦邦的姿態疲憊於塵世,那麼就很難潛心聽到真正的天籟之音。偶爾放下在生活中對人對己的那種“過於苛刻”,才能更容易走進對方的心裏。
柴靜曾經對媒體說過:“新聞的一麵是剛性,它可以越來越深入,越來越銳利;而新聞的另一麵——情感的、內在的、心靈的部分,則應該是柔性的,也可以越來越飽滿。這本身一點都不衝突。如果兩端都充分發展,那麼整個調查對我而言就是最美好的,現在的我就沉浸在這美好裏。在揭開黑幕的同時,又揭開人的心靈,窺見靈魂,這不是其他的職業、其他的欄目可以做到的。”
其實,“柔情”是關心、同情、寬容、體貼和無私奉獻,它蘊藏著一種無形的巨大的力量,能把一切憤怒、誤解、仇恨、疲憊和痛苦融化掉。正如柴靜在鏡頭前悄然展開的那一抹柔情,讓她在硬新聞采訪中顯得更加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