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作家艾琳·卡瑟拉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要讓新結識的人喜歡你,願意多了解你,誠懇老實是最可靠的辦法,是你能夠使出的‘最大的力量’。”
在與他人的談話過程中,真誠、發自內心的聲音才能夠吸引對方,那些虛情假意,且帶有目的性的交談,隻會讓人覺得你油嘴滑舌、詭詐虛偽,自然也得不到對方的好感。
當柴靜離開演播室來到《新聞調查》時,站在這個自己一直渴望的新聞現場,她感歎道:“新聞是一盆水,從演播室到現場就等於把一個人整個放到這盆水裏,渾身濕淋淋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接觸到的全是新聞。當你沉浸在水裏麵的時候,你就不用去想你是什麼樣,你需要怎麼去問。你隻要去感覺它,按正常人那樣,按照欲望去發現就對了。”
柴靜的每一次采訪,就像在進行一次靈魂的探索旅行,途中沒有任何伴侶,隻有最真實的自己。然而這種在黑暗中尋找曙光,又於黎明時分渴望黃昏來臨般的期盼心情,卻正是柴靜對發掘新聞事件真相的一種渴求,滿帶敬重和真誠。
2003年6月,柴靜麵色沉重地坐在從武威開往雙城鎮的小車上。因為5月下旬台裏剛接到報道,在雙城鎮發生了六年級學生連續服毒事件,兩名死亡,四名獲救。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這些少年做出如此駭人的事情?這個謎在柴靜的腦海裏揮之不去。
柴靜采訪中流露出的過多真實感情,被不少人認為是柴靜在為自己的采訪賺取同情淚。對於這種討論,柴靜卻用兩句話回答了所有人:“對人的認識有多深,呈現才有多深。做這期節目的時候,我對人的了解還遠遠不夠,隻下了簡易的判斷。”
歌德曾經說過:“真正的蒙昧主義並不是去阻止傳播真實的、明白的和有用的事物,而是使假的東西到處流行。”柴靜將最為真實的一麵展現在公眾麵前,毫無扭捏造作,這是一種本性使然,同時也讓公眾深受感染,更能進入到了解和發掘事件的真相中去。
失去櫓槳就等於失去搏擊風浪的翅膀,失去真誠就等於失去尋找真實的途徑。柴靜在新聞采訪那一抹真情的呈現,就好比是漆黑大海上一盞沉靜明亮的燈塔,她用這盞盛開在夜色中獨有的“眼”,巡視並看清了濃霧掩蓋下的一切。
崔永元在主持《實話實說》期間,有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的現場非常擠,有時候觀眾坐得特別滿,我在采訪觀眾的時候,不可能跟每一個觀眾都站到一排。當然跟他站到一排的時候就無所謂了;碰到我站的地方比他高一排時,我就會高出他很多,這時候談話會對他心理造成一些壓力,所以每當這時我都是彎著腰舉著話筒,讓他心理能平靜下來。”
崔永元在節目內外對觀眾同樣的真誠和尊重使人動容。曾有人問崔永元,他在自己節目中所表現出來的這些行為是否都是事先設計好的。崔永元回答說:“我一直覺得一個人做這樣的事,應該有兩個境界。第一個境界就是你發自內心的。如果你要知道應該尊重別人,或者說你內心確實尊重別人的話,其實你不用設計,你知道該怎麼做。第二種就是我常說的,你做不到,你又不是發自內心的,你裝也裝不出來。最差的就是第三種,做不到也不裝。我基本上是發自內心的,不需要設計。”
感人心者,莫過於情。我們生活在一個現實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很多時候都戴著假麵具,但我們需要感情,需要真情,需要被感動。如果你在人前表露感情的時候帶有強烈的目的性,必定不會受到他人的歡迎。虛情假意一旦被人發現,就會陷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我們都知道,沒有人不喜歡被讚美,但是如果在讚美別人的時候表現出很強的目的性,會給人留下虛偽的印象。讚美實際是向對方表示一種肯定、理解、欣賞和羨慕,對方從我們的話中領會到的就是這些。如果讚美不是真心的,讚美過火,可能會讓人反感,覺得我們是在拍馬屁。因此,隻有態度誠懇,我們的讚美才能顯得自然,別人才會對我們的讚美感興趣,我們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
我們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如果想得到別人真心相待,就要首先讓自己少一些功利之心,多一份真誠和無私。你不求回報地真心對待別人,別人才願意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