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今天,我們可以把這句話改為“惻隱之心,人應有之”。惻隱之心,就是對弱者的憐憫、同情與關懷。
人常常以人是萬物之靈而感到驕傲和自豪。我們都知道,弱肉強食是動物的生存法則,而人與普通動物最本質的區別就在於人有自己的道德良知,能夠感受到弱者的不幸,並給予關愛和援助。對弱者的關懷,不僅反映出人性的璀璨光芒,也確鑿地證明了人與動物之間的區別,顯示出了人的高貴與尊嚴。
2008年,柴靜做了一期名為《阿文的噩夢》的欄目,主要講的是廣東一所戒毒所將女吸毒人員賣給“雞頭”後去賣淫的惡劣事件。柴靜說:“她吸毒,偷東西,但她是一個人。她受侮辱,做噩夢,受了她本不該受的罪。”
節目播出後原戒毒所所長被捕,但是柴靜這種將報道目光投向邊緣人群的做法招來了不少人質疑。因為在不少人眼中,時政新聞才是真正的國家大事,而這些事件,卻不值得一提,隻是為了吸引公眾眼球罷了。對此,柴靜卻淡定地回應道:“知道和感覺到,是兩回事。我隻是下意識地去尋找那些我知道,但從沒感到他們存在的人。”
現在社會提倡人文理念,所謂人文理念,指的是生活中的每一個人為人處世的胸懷和態度,這種態度中正包含了對弱者的同情和對生命的敬畏。對弱者抱有一顆熾熱的扶持之心,不僅是一種寬容與理解,更是一種崇高的人文情懷。
事實上,每一個處於社會底層的弱者心中那扇門是不容易敲開的,而如何去幫助他們,也成了柴靜在采訪中所要麵對的一個問題。
當年柴靜與攝影師趙鐵林一同去做患孤獨症兒童的新聞報道,是柴靜第一次做社會新聞。這些孩子的母親們一開始便十分不配合采訪,戒備心很強。但是,攝影師趙鐵林卻對柴靜說道:“采訪弱者就要讓他們同情你。”
夜色慢慢地降下來,柴靜依然不知道怎麼辦,隻好跟著那對母子從治療中心回家。孩子與母親從屋裏進進出出,但就是沒有搭理她,柴靜隻好孤零零地站在院子裏。後來孩子出來了,在門口的台階上柴靜攙了他一下,並跟他在院子裏玩了起來。孩子的母親站在屋子裏看了看,過了一會兒,便牽著一條大狗出去散步,並喊住已經快灰心的柴靜:“你來嗎?”在這段散步的路程裏,柴靜與這位母親進行了深刻的交談。
撒切爾夫人說,女人一生所犯的最大錯誤,是忘記了自己是“女人”。而女人的固有優勢就是示弱。越是強悍的女人,示弱的威力就越大。示弱,並不是說你人格就弱了。能示弱,其實反映了一個人的人品、道德、心胸和修養。示強或者示弱,可以衡量出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和為人處世方法理智還是糊塗,清醒還是自私,以及他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小。同時,示弱是一種智慧的顯現,它不是妥協,而是一種理智的忍讓;也不是倒下,而是為了更好、更堅定地站立。
一般來說,人性叢林裏沒有絕對的強與弱,也沒有永遠的強與弱,隻有相對的和一時的。隻要你願意,不論你是弱者或強者,都可以示弱。“承認短處,暴露弱點”,隻是一個智慧的處世策略罷了。
我們表現出自己的弱點就可以激發人們內心深處對弱者的憐惜,我們也會因此獲得別人的幫助,才能更巧妙地借助別人的力量解決事情。如果一味逞強,以為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最有能力的人的話,最終,我們就會因此而付出代價。
《道德經》中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一個人偶爾地示弱不會被對方當成無能,相反,示弱才是最堅強的表現。特別是在你希望得到別人幫助的時候,更應該試著去低頭,主動向別人展示自己的弱點。
在弱者麵前示弱,是讓自己站在與弱者平等的地位上。這樣一方麵能夠增加弱者對你的認同感,另一方麵,示弱也是對弱者的一種關懷形式。
關懷弱者,不僅能夠幫助弱者擺脫心靈和生活中的痛苦與不幸,贏得他們的尊重與信任,也讓我們在關懷弱者的時候對自己的生活產生一種滿足感和幸福感。
當貧困山區失學的孩子因為你的關懷和資助重新背起了書包,當被拖欠工資的打工者因為你的努力奔走而討回了自己的工資,當生活困窘的下崗工人因為你的關愛和留心而得到了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你會覺得自己是如此的重要,這種成就感和滿足感是任何事情都無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