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說過反思自身的話:“與人謀而不忠乎?與友交而不信乎?”以忠換忠、以信換信,乃人生之大理。
信任就像是連接彼此心間的種子,待到真誠和勇氣的春風一吹,便在彼此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中,生了根,發了芽,有了堅不可摧的力量。
或許,生活中我們所交的朋友並不是個個都勇於擔當,甚至還有懦弱者,但是信任與忠誠卻是建立彼此友誼的基礎。因為在這種相互間以誠相待、以真心換真意中,就足以架起友誼的橋梁。
柴靜曾回憶說她在主持《夜色溫柔》的時候,主要是接聽聽眾打來的熱線電話,什麼都談。但是當時隻有19歲的柴靜,自身並沒有過多的社會經驗,因此她有時候並不知道該怎樣去幫助打電話求助的聽眾排憂解難。但是當時在柴靜的心中,她隻想用聲音來激發一個有想象力的世界。柴靜說:“作為一個傳媒人,應該珍惜陌生人給予自己的信任,所以當時感到很幸福。”
也許正是因為珍惜陌生人給予的信任,柴靜才能帶著他人給予的這股力量一路走到今天。當年汶川地震發生不久,柴靜申請去當地進行實地采訪。柴靜寄住在當地的一戶村民家。村長說他們這兒有一個老爺子的山歌唱得最好,柴靜想讓老爺子給他們唱一個,沒想到老爺子擺出一臉防備和倔樣:“不唱。”
之後柴靜每次經過這位老爺子家門口,都會叫一聲“爺爺”。老人家一聽到這兩個字,就笑了起來。就在柴靜采訪完臨走的前一天傍晚,大家都聚集起來坐在房前閑聊。那位“爺爺”突然從山坡上下來,往人前一站,便開口唱了起來。
真誠是打開別人心靈的金鑰匙,因為真誠的人使人產生安全感,減少自我防衛。而陌生人給予的信任,不僅是他人對我們人格的肯定,也是對我們人品的一種信任。這種信任倍加真誠和寶貴,因為它代表了對方的一片赤誠之心。
傑斐遜曾經說過:“一個人接受了公眾的信任之後,就應該把自己看作是公共財產。”人們之間的善意和惡意都是相互的,一般情況下,真誠換來真誠,敵意招致敵意。因此,對於陌生人給予我們的信任,我們更應當去珍惜。這種信任,猶如瑰寶,是得以讓我們鼓足勇氣前行的最好精神食糧。
對於任何人來說,被人信任都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一般來說,被人信任需要長時間的積累,然而失去別人的信任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們要珍惜一個並不熟悉的人給自己的信任,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幸得到這種信任。
當然,要想得到他人的信任,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為之付出努力,端正自己的言行,盡量做到表裏如一。
真誠待人、富有人情味是贏得他人信任的基礎。我們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要以誠相待,因為虛偽、表裏不一隻會被人疏遠。一個表裏如一、人前人後一個樣的人不會輕易違背自己的原則。以誠待人,就是要求我們對人要不弄虛作假,不虛偽。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真正能夠理解和信任自己的朋友。
宋朝詩人曾鞏,為人正直寬厚,襟懷坦蕩,他和王安石在年輕的時候就是好朋友。
有一次,神宗皇帝問曾鞏:“你與王安石相交多年,王安石這個人到底怎麼樣呢?”曾鞏說:“王安石的文章不在漢代著名文學家揚雄之下。不過,他為人過吝,終比不上揚雄。”
宋神宗聽了這番話,感到很驚異:“你和王安石是好朋友,為什麼這樣說他呢?據我所知,王安石為人輕視富貴,你怎麼說是‘吝’呢?”
曾鞏回答說:“雖然我們是朋友,但朋友並不等於沒有毛病。王安石敢作敢為,但是卻‘吝’於改過。我所說的‘吝’乃是指他不善於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並不是說他貪惜財富啊!”宋神宗聽後稱讚道:“此乃公允之論。”
他的朋友王安石聽到曾鞏對他的評價以後,非但沒有生氣,反而更欽佩曾鞏的為人。曾鞏也因為自己的坦誠而贏得了更多人的信任。生活中那些當麵說好話,卻處處背後指責別人不是的人,是無法贏得別人長久信任的。
因此,我們在與人交往中,想要快速贏得他人的信任,就不能像王熙鳳那樣嘴甜心苦、兩麵三刀,臉上笑著,腳下使絆子,也不能像薛寶釵那樣“罕言寡語,人謂裝愚,安分隨時,自雲守拙”,對人四麵討好,八麵玲瓏,城府很深,慣用心計。做人應該是真心誠意,忠厚老實,心口如一,不藏奸,不耍滑。
我們不管是在人前還是人後,都要堅守自己的原則,做到人前人後一個樣。因為不管你如何在人前隱藏,人們早晚會發現真實的你。如果你表裏不一,或許能夠僥幸贏得他人一時的信任,但是一旦被人發現你的秘密,後果會相當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