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做參與者,不做旁觀者(1 / 1)

對於一個遊戲,隻有當你真正參與進去的時候,才可能體會到其中的快樂。我們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也是這樣,隻有在做一個參與者,而不是一個旁觀者的時候,才能用自己的真心、真情來打動別人。

有句話說得好:“新聞可以快樂,新聞可以憂傷,新聞可以嘲謔,新聞可以詛咒,但新聞不可冷漠。”有“溫度”的新聞,會讓人覺得倍感溫馨。而一名記者如何去發掘新聞中的“溫度”,首先就得將自己還原成最為普通的有感知的“人”。

柴靜曾經說過:“一個記者首先不是一個記者,而是一個人。隻有你的內心先對別人袒露,才會得到別人的心,我希望自己永遠都可以這樣。”

2003年,柴靜采訪一名叫宋的患有抑鬱症的16歲男孩。對抑鬱症患者的采訪是一項艱難的任務,因為患者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交流障礙。柴靜花費了很大力氣為這場采訪做準備,為了培養與宋的感情,她和宋一起吃飯、聊天。但第一次正式采訪仍舊不順,不但找采訪的地方花了很長時間,而且采訪時,宋也不想說出心裏話。

雖然采訪以失敗告終,但也許是看到柴靜對自己采訪後因工作沒有順利完成而爆發急脾氣,宋反而覺得這個時候的柴靜有點“親切感”了。

第二次采訪時,宋坐在自己光線偏暗的小屋裏,終於開口接受了訪問。柴靜問他說的是不是真話,他說:“我看著你的眼睛說的話是真的,不看的時候就不是。”這次的采訪非常順利,等到柴靜晚上回家之後,接到了宋發的一個短信。宋在短信中說道:“我想告訴你,如果你隻是一個記者,我不會跟你說那麼多。”

也許,正是因為宋看到了柴靜因為采訪不順利而暴露出人性中“軟弱”的一麵,才發現了原來這個坐在鏡頭前的女子並不單單是一名記者,而也是茫茫大眾之中的一個“人”,所以倍覺親切。

有位記者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寫過這樣一段話:“如果上帝逼迫我在新聞與人之間必須做一取舍,我寧可不要新聞,哪怕這條新聞有天翻地覆的傳播力量。”

幾年前,有一位河南電視台的女記者接到通知去一位落水少女的現場進行采訪,到達目的地後,她並沒有先去采訪,而是挺身而出在120急救車到來之前為女孩做人工呼吸。經過多次努力,女孩最終還是沒有醒過來,看著麵前的女孩,這名記者落了淚。消息傳出,她被人們稱為最美女記者,廣為人們所敬佩。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富有人情味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切入話題重心、搭建交談者心與心之間橋梁的要件。

法國有一位無兒無女的孤苦老人身體不好,於是他想賣掉自己的漂亮住宅,然後搬到養老院去住。老人的住宅在當地很有名氣,因此很多富人都想買下老人的房子。老人原本隻打算賣8萬法郎的房子很快就因為購房者之間的競爭而漲到了10萬法郎,但是老人並沒有為此感到高興,如果不是因為自己的身體不適合再一個人居住,他是不會賣掉這棟自己生活了大半生的房子的。

有個想買房的年輕人來到老人麵前,恭敬地對老人說:“先生,我十分想買下您的這棟住宅,然而我隻有1萬法郎。”老人淡淡地說:“它的底價就是8萬法郎,而且現在它已經升到10萬法郎了。”年輕人誠懇地說:“我保證,如果您願意把房子賣給我,我會讓您繼續生活在這裏。相信我,我願意陪您一起喝茶、讀報、散步,並用心來照顧您。”

老人緩慢地站了起來,讓正在為這棟房子爭論不休的人們安靜下來,然後指著年輕人向他們宣布:“朋友們,這房子是他的了。”

我們在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去想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卻常常忽視了他人的感受。然而,我們如果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就必須先學會為他人著想,了解別人內心的想法。那位憑1萬法郎就贏得了競爭勝利的年輕人,就是因為他表示自己願意盡心照顧老人。要知道,孤獨的老人需要的正是別人的照顧和關心。

任何人都是有感情的,在平時瑣事上多給別人幫助,當你有困難的時候,別人才會伸手援助。肯替別人著想的關心和尊重,可以換來別人的信任和認同。

美國著名的舞蹈家鄧肯說:“一個被人稱為自私自利的人,並非隻因為他尋找自己的利益,而在於他經常忽視別人的利益。”大部分人在與人交往的時候,總是想從別人那兒得到什麼,事實上,要想得到,必先施予。你想要得到利益的回報,就要先付出自己的真情實意,感動對方,讓對方常記於心。

因此,我們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千萬不要讓自己成為冷漠無情的旁觀者,而是要讓自己成為真情交流的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