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先尊重對方,才會到達對方的心靈(1 / 1)

戴爾·卡耐基說過:“人與人之間需要一種平衡,就像大自然需要平衡一樣。不尊重別人感情的人,最終隻會引起別人的討厭和憎惡。”

能夠讓一個人擁有對別人產生有效影響力的,最有把握的一個方法就是先向他人袒露自己,這樣才能“以誠換誠”“以真心換真心”。

對於新聞記者來講,主動向他人袒露自己並不是出於職業的需要,而是一種對新聞當事人的理解,隻有這種理解才能縮短彼此的距離,贏得他人的信任。

2006年“兩會”期間,柴靜對一段在公眾間引發熱議的“踩貓視頻”當事人進行采訪。當時,這名姓王的女子在遭到來自外界大量的譴責後,不但辭去了工作,而且隱藏了起來。雖然柴靜好不容易通過各種方式聯係到了她,但是王卻依舊表示不願意接受采訪。

局麵頗有些尷尬,但是看著神情緊張、一直處於戒備狀態的王,柴靜也是無可奈何。好在這個時候,王以前醫院的院長上前解圍,邀請大家一起出去吃飯。吃飯途中,王依舊表現得十分安靜,柴靜知道這次采訪拍不了了。

深夜回到賓館的時候,王突然說起了踩貓當天的事,還有自己22年的婚姻,自己的仇恨。講完後,王問柴靜錄音了沒,柴靜十分坦然地說沒有,因為這是對她最起碼的尊重。可是王說,如果錄了音的話,你們就這樣播吧。然而柴靜隻是讓她回去早點休息。

或許是柴靜在自己的默默無聲中所袒露出的對王的尊重與關心,第二天一大早,院長突然敲開柴靜的門,表示王願意接受采訪。采訪完後,柴靜坐在昏黃的台燈下用筆在本子上寫道:“作為一個記者通往人心之路是如此艱難,你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但又必須在真相麵前放下普通人的情感……在這個職業中,我願意傾盡所有,但是作為一個人,我是如此不安。”

每一段采訪都是與人打交道的過程,新聞要想真切地還原故事的本質,關鍵就在於采訪對象能毫無保留地傾吐實情。如果是好的事情,那麼當事人一般當然願意傾吐,但是如果新聞本身對於當事人來說是一種不好之事,那麼想要深入對方的心中,必然很難。

曾經因為《小崔說事》欄目報道而爆熱的“江南神偷”王同山在北京電視三台《非常接觸》欄目中就感歎道:“別人給我尊重,比給我金錢還重要。”看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與尊重。

對於很多觀眾來說,觀看《魯豫有約》的過程似乎是種心靈淨化的過程,而這正是來自魯豫在對話中尊重他人的那股真誠力量。魯豫自己說得好:“‘真誠是一把刀子,紮哪哪出血’,不記得這是誰說過的,但我一直相信這句話。當我不知所措的時候,勇於表現真實的自我是最好的方法。”

生活中,真誠既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負責。敷衍和欺騙別人,可能一時能得到一些好處,但長此以往,你的信譽度會降到穀底,別人不再願意與你這樣的人打交道。隻有以誠待人,才能換來別人的真心回報。

有記者問柴靜,你是如何從“花拳繡腿”修煉到“武林高手”的?柴靜回答道:“第一,是我對真實世界的一種追求,而不是附加於其上的符號,這是新聞最本質的東西。第二就是關心他人。我們這份職業不是成為走在大街上能被人認出的明星,而是渴望知道更多的世界,渴望知道坐在我對麵的人、我的同類。他們的處境我是能夠感同身受的,每個人的不幸都可能是我一部分的不幸。”

情感的峽穀很深,但是,隻要人懂得如何深入其中,就能夠撫摸到峽穀中的心跳,聆聽到心靈的足音。柴靜對他人的尊重與理解,便是對進入情感峽穀正確入口的解讀,這為了解和親近他人的心靈,提供了更多機會。

每一個人來到世界上都有被尊重、被關懷、被肯定的渴望,隻有讓別人覺得重要,別人才會覺得你是尊重他的,才會在短時間內對你產生認同和好感。當別人對你產生好感後,才會更容易向你吐露自己的心聲。

那麼,怎樣才能在談話中讓別人體會到你對他的尊重呢?

第一,以對方感興趣的話題為開端。

如果你選擇的話題,對方不太了解,或者根本不感興趣,那就會引起交流不暢。隻有對方感興趣或者熟悉的話題才可以引起對方的談話欲望。

第二,以對方擅長的話題為開端。

如果你在談話開始的時候所提話題涉及的事情是他非常擅長的,對方當然願意和你交談。如果你明知對方字寫得很爛,卻說:“我們先來交流交流寫字的體會吧。”對方當然會無話可說,甚至會以為你故意讓他難堪,如此你們怎麼能夠交談下去呢?

圍繞對方來找話題能充分體現別人的重要性,對方也會感覺到你對他的尊重和體貼,這樣即使是第一次見麵,對方也會對你產生一種親切感。要知道,人們隻有對感覺親近的人才會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