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麵對他人的苦難,我們如何自處(1 / 1)

佛說世人皆苦。同樣都是處於苦痛之中的人,在麵對他人的苦難時,應當如何自處?是悲憫,是同情,是關懷,還是冷眼旁觀?

魯迅有篇雜文名為《這也是生活》,其中有這樣一句話:“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既然都是社會中的人,那麼不論是從大單元的家庭也好,還是小單元的個人也罷,人與人之間,本來就存在著某種必不可少的牽連。

即便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人與人之間也有一條通融的軌道,那裏存放著一種感情之上的心靈共鳴。

柴靜在《看見》中談及苦難時曾寫道:“知道死,和經曆它,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生活吧,不可能靠喊口號就度過去。”“受難者不需要被施予,或者唱《感恩的心》。”

在柴靜自己看來,隻有親身體驗過什麼是悲痛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同樣正在受苦的人的心。那是靈魂與靈魂之間的溝通與對接,也是兩個相似靈魂的相惜相知,因為苦難讓人對生命更加敬重。

作為一名記者,有很多時候都需要去與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接觸,而從他們的揭露中,我們看到了這個社會體製中還存在的一些漏洞。為了養家糊口而奔波的民眾不容易,但是麵對那些處於苦難中的人,人們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又反映出了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道德價值觀如何。

中國古代就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說。放在如今,在這個依舊貧富不均的社會下,照樣也有許多生活在底層的人民群眾。他們有的屬於社會的“邊緣人”,有的正在為擺脫這種苦難而掙紮。

或許有人會說,這些素未謀麵的人們對於我們來講,隻是一種陌生。與這些和我們實際上並不會有過多牽連的人,我們保持一份距離,保持一份沉默即可。其實,作為處於同一個社會中的人,這些人身上發生的苦難,也許在某一天,甚至或許在下一刻就會發生在我們身上。因為當苦難真正來臨時,你就會深切體會到什麼是深切的無助。

人與人之間需要一種關懷,哪怕是一個很小的懷抱,也會是一種溫暖的安慰,就像柴靜采訪餘震之後的災民時,她對災民的關懷在鏡頭前的自然流露。而這種關切的家常話通常是新聞的大忌,因為作為一個記者不能發表意見,也不能參與到別人的生活中去。但是那一刻,在與受難者同坐在災後的土地上時,柴靜知道,有時話會不由自主溜到了嘴邊。

關懷是人最純真善良的本性,它在苦難中往往更顯珍貴。

一個內心善良的人,在麵對他人的苦痛時,多的是一份人性的關懷和一份理解、同情。雖然對於大多數苦難者來說,他們並不認為你能真正了解他們心中的悲痛,但是隻要我們抱有一份溫暖的情懷,他們也是能夠感知到的。因為這份溫暖,不至於讓他們因苦難變得冷漠,不至於讓他們從失望變成絕望。

任何一份來自他人的苦難,我們都不可忽視。作為一名記者,柴靜對苦難者的幫助是在社會中為他們還原一份真實,讓更多的人去了解他們,去幫助他們。而作為社會中的普通人,我們更應該向苦難者投去關切的眼神,也許這並不能將他人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但是卻能將苦難帶給他們的悲痛減少。

如何麵對他人的苦難,是命運給予普通人群的一份關於人性思考的答卷。在苦痛麵前,人或許最終隻能靠自己走出來,但是當苦難降臨時,人與人之間的那份互動,卻往往能夠產生另一種生命的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