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新聞記者豐富充盈的感受,因對事件真實深刻的認知而更為深沉地潛伏在記憶的底層,成為一種更深更遠的背景。正因為這種底蘊的存在,才使所做出的報道不流於簡單直白,而是以嚴格的標準,呈現出一種洗盡鉛華後的澄澈和清明。
柴靜思想上的那抹豐盈,便是對尋求新聞真實價值的一種尊重。即便采訪的過程再累,她也不曾有過絲毫的敷衍和倦怠之心。在采訪中遇到各種情況,她總會鼓足十二分的精神,用嚴格自律來要求自己,以便展現出新聞的價值。
2006年參與“兩會”報道時,柴靜開通了自己的博客。從博客更新的時間來看,她幾乎每天都會發表一篇自己的報道,哪怕是因為外出采訪而耽誤,可是到了淩晨三點,我們也能透過第二天博客上顯示的更新時間,想象到她當天淩晨匍匐在昏黃台燈下的身影。
柴靜說:“隻要有人能耐心看完,還一字一句評點,我就覺得特別珍惜。不能沒有納,隻有吐。基本上,每一條關於節目的博客評論我都看。”
有一次,柴靜在博客中提到了一個穿著米色套裝的女律師,有讀者在博客中留言批評道:“為什麼要暗示女律師的職業身份,暗示她和當事人處於不同的階層?”出於對文字的嚴謹,柴靜回過頭來又看了一遍自己這篇文章,想想覺得對,於是馬上改了。
2011年加入《看見》欄目之後,柴靜在博客中開始張貼每一期的節目預告,而且幾乎都配上了經過自己細致潤色之後的長文。柴靜的朋友範銘說,柴靜的博客是節目最重要的傳播平台,它在網上常帶來不俗的傳播率。
在一次節目視頻中,某判決書中清晰地出現了一個女孩的名字,這在電視的新聞報道中可能會一閃而過,但是在網上卻可能因為暫停而看得清清楚楚。有讀者在網上留言並提出了建議,柴靜一組人趕緊從網上撤下了視頻,並且改完後才重新覆蓋到各個網站上。
柴靜喜歡博客,卻拒絕更新新媒體——微博,她說:“不要拿思想的殘片來敷衍這個平台。我寫一篇博客文章是等這個念頭起來又沉下去後,再拿出來。我怕言辭不準確是對事情和人的傷害。博客這個平台已經夠了。”
或許正是帶著這種對新聞的嚴格與自律,所以柴靜的博客日後才會受到越來越多的各種好評,而且關注柴靜的人也越來越多。這不僅僅是對柴靜認真對待新聞的一種肯定,更是對持嚴謹態度的柴靜的一種信賴。
美國聯合通訊社是美國最大的通訊社,國際性通訊社之一,而尤金·萊昂斯曾經是美聯社最具經驗的記者之一,他曾經對斯大林進行過一次采訪。當時尤金·萊昂斯與斯大林事先約定隻能采訪兩分鍾,可是兩分鍾後斯大林卻因為興致正濃,並沒有想要結束談話的意思。
但是當時的尤金·萊昂斯在斯大林等待新問題提出的短短幾秒間,卻因為沒有準備更多的提問而讓談話不得已終止。事後萊昂斯說:“我在斯大林的辦公室盡管呆了近兩個小時,但使我一輩子後悔的是,當時沒有趁機提出富有意義的問題來。”
尤金·萊昂斯雖然後悔不已,卻因為事先對新聞的怠慢和被動,讓自己失去了獲得更好新聞價值的機會。
可以說,敷衍不僅僅是對美好人生的一種褻瀆,更對美好的人生有著深深的殺傷力。因為它將直接影響一個人的靈魂,損害人的責任感,損害人的敬業意識和誠實精神,而這些正是一個人在人生中做出成績的基礎和保障,也是贏得他人信任的基本條件。
主持人邱啟明入央視之前是在博客裏與柴靜認識的,他曾經如此評價柴靜的文章:“關鍵不是她文采多麼優秀,而是她每一篇文字當中觀點特別明晰。”
其實,柴靜獨到的觀點之所以能讓大多數人都覺得新穎,是因為它們是通過對事件全麵的了解與認知,再經過反複的推敲和總結之後才得出的觀點。這些觀點不僅揭示出了新聞事件的價值所在,而且也反映了柴靜對待文字的嚴謹,可以說這是柴靜敬業的表現。
房子要蓋得漂亮,那麼就必須先夯實地基;一個人如果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腳踏實地。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柴靜對待自己的那份自律,是為其成長所創造的最得天獨厚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