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關注社會底層的夢想(1 / 1)

著名作家賈平凹在談到自己的文章時曾經說過,他的文字雖然看上去是順手寫來的,但文章背後有一顆關心中國、關注現實的心,也傳達了各種社會信息,有一定張力。

一直默默低頭前行的柴靜,在通過無數次真切的采訪之後,終於有了一種“大徹大悟”。在她看來,一名新聞人不應隻是單純的“播報員”和“碼字工”,更不應該是新聞當中的“看客”,如果想要真正挖掘出新聞的真相,那麼不僅應當主動參與新聞,更要用心去關注那些社會底層群眾的呐喊,因為他們的呼聲往往是一個社會最真實的呈現。對此,柴靜不僅開始時刻關注社會公共性事件,同時將自己也融入到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中來。

柴靜曾經在她的書中講到,在《新聞調查》的六年中,自己做得最多的就是農民的征地題材,各種口音,各個地方,各種衝突。通常節目裏麵每天一麻袋信裏,一半都是關於征地問題的。盡管節目做了一遍又一遍,可是信件還是不斷地寄來。終於有一天領導讓她自己琢磨著辦一期有關土地的節目時,她卻有些茫然了。因為真正去麵對這樣一個尖銳和深刻的話題時,她突然有了力不從心的感覺。

但是,柴靜依舊努力去尋找心中那個答案。她找來各類有關土地政策的文件看,並且將問題全部標注出來。不理解的時候,她找專家一一解答,最終找到了真相。盡管這個真相可能並不能為當前的農民群眾帶來多大的幫助,卻通過新聞鏡頭為大家揭示了現有社會存在的狀況,國家土地製度的不完善,還有當地征地製度所需要的改革。

記者就好比是社會的挖掘機,隻有不停地深入挖掘,才能將滿藏在地底下的那些問題翻出來,給大家還原一個最為真實的社會和一個還需完善的社會。

美國著名談話類節目《60分鍾》的創辦人唐·休伊特曾這樣解釋記者中心製:“我們的出鏡記者就相當於《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每個記者都有自己的不同屬性、趣味和精神世界。傳播本質上是人和人的關係。既然這個人出鏡,那麼他/她就代表了這個專欄的一種精神氣息,通過其與觀眾發生聯係。我國電視的收視主體是占總收視人數90%以上的平民百姓。這個客觀存在使每一位電視人在做任何事情時都不能忽視現實。誰忽視了這個現實,誰就必然要碰壁,必然要失敗。”

與觀眾發生聯係,報道觀眾最想看見的事實,是每一個新聞人所應該堅守的責任。當然,關注底層社會群體的夢想和期待,同樣也是社會中每一個人所應該具備的觀念。因為在精神境界上,人與人是平等的,同時本質上還存在著必然的聯係。美國總統奧巴馬,作為美國的最高領導人,也時刻心係底層民眾問題。

奧巴馬因為年輕與出身貧寒成為競選總統的優勢,而複雜坎坷的成長經曆更讓他特別關注美國社會底層的生存狀態。當時在美國眾多參議員中,奧巴馬是最窮的。自從政以來,他喊出了很多社會下層民眾的呼聲。

因為時刻心係民眾,奧巴馬有了一個別稱——“窮人的代理人”。或許正是因為他的這種親民,才為他積攢了雄厚的民意資本。在百姓的眼中,奧巴馬不僅為人和善,而且還十分清廉。從社會底層依靠一己之力奮鬥出頭的個人成長史,加上一顆正直之心,使得奧巴馬成為眾多人心中總統的不二人選。

《聖經》有句話:“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真正有遠見的人會在與人交往中為自己積累“人緣”,他們關心並尊重每一個平凡的人。生活中很多很多的問題,就是因為一方不把另一方放在眼裏或者雙方互相不把對方放在眼裏引起的。種種誤會和敵意,甚至仇恨也因此而生,並帶來數不清的麻煩。

著名心理學家亞佛·亞德勒說過:“不對別人感興趣的人,他一生中的困難最多,對別人的傷害也最大。所有人類的失敗,都出自於這種人。”亞德勒這句話真是意味深長。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對別人多一份關注,多一份重視,那無疑會給別人帶來歡樂,更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