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我們都不難發現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在做事的時候喜歡依賴他人,自己該做的事情也懶得去做,一旦事情出了紕漏,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推卸責任,說這一切都不是他的錯!
柴靜在宣傳自己的新書時,曾遭遇一位讀者提問:“在中央電視台這個體製內工作,是否會受到許多限製?”對此,柴靜的回答是:“當一個人不獨立的時候,才會把責任推給外界。”在柴靜看來,獨立是把力量壓下來,不向外界索求,不索求理解,也不發牢騷抱怨。同時,隻有獨立的受眾,才會有負責任的新聞界。這不僅僅是柴靜精神上的成長,也是其向外界宣告已具獨立承擔新聞報道能力的一種證明。
一個人,隻有首先在思想上獨立,才能在行動上獨立。這就好比自然界中的爬山虎與菟絲子,雖然同屬於藤蔓類植物,但是爬山虎的生命力卻極強,即便是在土層極其瘠薄、自然環境極為惡劣的地方也能生長。但是菟絲子卻不同,它隻能依附在別的植物上才能生存,一旦脫離了依附的植物,就無法存活了。
中國有句老話叫“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生活中有人把這句話奉為至理名言,似乎一旦失去對別人的依靠,日子就沒法過了。這種人忽略了自身的成長與發展。
柴靜主持的一期《看見》欄目播出了對正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攻讀博士的遼寧少年的專訪《長大要成人》。在專訪中,這位年僅16歲,被人稱為“天才”的少年博士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我讀完博士出來,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博士畢業有用嗎?博士後畢業有用嗎?”這位天才少年要求父母在北京為自己買套房子,因為他說想讓自己留在北京的是父母,他們理所應當為讓他“過上好的生活”而努力。
很多年輕人經濟上過分依賴父母,責任感、使命感往往極為欠缺。在這個某些人所謂的“拚爹”時代,很多人都把“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這句話掛在嘴邊,也有很多人為自己沒有一個“富爸爸”或是“官爸爸”而感歎不已。甚至有人為自己現在生活不如意而埋怨深愛自己的父母:“這一切都是因為你們,是你們讓我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
當一個人缺乏獨立精神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把自己遭受到事業和生活上困難的責任推到父母身上,說他們沒關係、沒能力給自己找個好工作,或者是當初讓自己選擇了不喜歡的專業。好像所有的過錯都出在父母身上,卻不知道造成這一切的不是父母而是自己的不獨立。
即便有個富爸爸,也有可能會坐吃山空。因此,在我們的人生中,唯一值得依靠的就是自己。比爾·蓋茨的爸爸不是世界首富,李嘉誠的父親並不富有,成龍也沒有個富爸爸,但是比爾·蓋茨、李嘉誠、成龍卻通過自己的努力最後都變成了富爸爸。隻有學會獨立,強大自己,才是硬道理。
記者伊東·布拉格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位獲普利策獎的黑人,他說:“上帝沒有輕視卑微,人生的成功與起點高低無關,關鍵是看我們自己能否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地前進。”布拉格小的時候曾因家裏的貧窮而感到自卑,他認為像他這樣的窮人是不會有什麼出息的。父親就帶他去參觀了凡·高和安徒生的故居,讓他了解到:凡·高生前是一位連妻子都娶不上的窮人,而不是百萬富翁;安徒生生前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一棟破舊的閣樓裏,而不是生活在皇宮裏。
人生最大的意義是自己賦予的,哪怕再普通、再平凡,甚至是被別人“看不起”,都不要緊,隻要你肯用心去奮鬥,就一定會變得不普通、不平凡。要知道,很多名人與成功之士,也都是從很低的起點開始,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成績,譜寫出一篇又一篇華美的樂章。
“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在同濟大學的演講中說:“我的同學有部長的兒子,有大學教授的女兒,而我卻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我三次高考後才走進了北京大學,是穿著布衣挑著扁擔走進去的……但是同學們,你們要記住一個真理,生命總是往前走的。我們不是隻走過大學四年或幾年研究生,我們要走一輩子,可能走到八九十歲。即使走到八九十歲時,人生到底怎麼樣你還是不知道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堅持走下去。所以我非常驕傲地從一個農民的兒子走到北大,最後又走到了今天。”
無父輩的權勢、財富、關係可拚,對我們來說也是另一種財富。因為當一個人認識到自己沒有人可以依靠的時候,更能培養他的獨立品質,激發他的責任感和努力拚搏的意誌。
我們隻有拋卻對他人、對環境的依賴,讓自己獨立起來,勇敢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才能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