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也是日本戰敗投降65周年。2011年3月11日日本特大地震發生,造成巨大人員和財務損失,日本首相菅直人認為日本經曆二戰後最大的危機。而今,比起二戰後很長一段時期的高速增長,日本疑似經曆曆史上第二次戰敗。

和1945年的戰敗不同,日本這次戰敗來自經濟上的停頓與困擾和特大地震的重創,以及捉摸不定的未來前景,而中國盡管也存在各種問題,但是高歌猛進、一路飛奔,中日兩國正重新體驗1945年曆史的雙重滋味。不妨看做中國一比零領先。

古希臘伊索寓言《農夫和蛇》講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好心的農夫把一條凍僵的蛇放存懷裏取暖,蛇蘇醒後,咬死了農夫。還有的嬰兒哺乳期一過,要吃肉,於是喀嚓一口,咬下了母親的乳頭。

中國曾以燦爛的文明哺育了蒙昧、落後的日本,而有著尊師重教、孝敬父母傳統的日本卻以怨報德,對作為文化老師和母親的中國多次侵略,造成了巨大的苦難,正如農夫和蛇以及嬰兒咬掉母親乳頭這兩個故事的重現。

從1868年開始,日本實行明治維新,廢除封建割據的幕藩體製,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恢複天皇至高無上的統治。日本資本主義發展迅速,對外逐步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正如有人形容,日本軍國主義是把擴張野心壓進炮膛向中國發射。從地圖上看,如果中國是桑葉,日本就如蠶,專吃桑葉;中國如雞,日本則如刀。日本《大陸流浪者之歌》唱道:“我們住夠了狹窄的日本,想到寬敞的大陸上自在地生活。”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1904年挑起日俄戰爭,1910年侵吞朝鮮半島。這一係列侵略行動均取得成功和勝利。

1930年,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借此擴張。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在中國東北建立偽滿洲國。1936年2月26日,日本發生了二二六事件,廣田弘毅組閣,軍部對政治的幹預進一步增強。1937年-7月,日本全麵入侵中國。1941年,日本偷襲位於夏威夷的美國軍港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正式向美國、英國和荷蘭宣戰,同時開始進軍東南亞及大洋洲。

日本,擁有過少的資源和過大的野心,戰爭能力超過承受限度,雖有幾次出奇製勝,速戰速決,但也難以為繼。正義者最終取得了勝利,日本侵略者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用王朔小說名來形容日本的命運太合適不過了,明治維新如“浮出海麵”,為了成為“我是你爸爸”,拿出“動物凶猛”,“玩的就是心跳”,結果“過把癮就死”。日本不想死也處於瀕死的邊緣!

戰爭後期,日本本土受到美軍的密集轟炸,造成大量人員喪生與基礎設施的損毀。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軍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8月15日,裕仁天皇通過電台廣播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簽訂投降文書,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這顆升起來的“戰爭太陽”剛剛高昂起頭顱,又無可奈何地隕落下去。

戰爭結束初期,日本國民財富40%損失,800萬軍民回國,1300萬人失業。女人們用貞操換取維持生存的一點食物,可怕的饑餓也深深地印在孩子們呆滯的目光中。日本再也經不起失敗了。太陽下山了,還能出來嗎?

有個發生在中日兩國間的故事很讓人回味。

1945年秋,在日本投降之後的北京西直門火車站。日本婦女、孩子等待上車回國前,在秋風蕭瑟的樹林裏仍然支著木板堅持學習;火車裏無論多擠,也為孩子留出地方讀書學習。朗朗的讀書聲遠不能同中國人慶祝抗戰勝利的歡呼聲相比,但是那讀書聲仿佛穿透時空,留存在中國大地上。有人說:“可怕的民族,他們身處絕境,但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做出了令人震撼的選擇!”

1946年春,日本報紙連篇累牘地報道,“全世界的目光正在注視著我們”,“從消沉中站起來”。裕仁天皇作和歌《鬆上雪》:“大雪紛飛,青鬆挺拔,巋然不動,人當如斯。”他以越王勾踐精神鼓勵國民“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忍辱負重,臥薪嚐膽。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首相吉田茂說,“我們打敗仗是古今前所未有過的大好事”,“雨後天地更新”,“日本人一定能夠站起來,日本一定能複興”。企業家鬆下幸之助說:“無論遭到任何挫折,絕不能喪失精神的青春活力,青春就是你保持年輕的心,隻要充滿信仰、希望和勇氣,以應付日新月異的生活,青春就會永遠屬於你。”這些話對於日本國民的鼓舞顯而易見,至今還被奉為座有銘。

斯大林說日本“還是要站起來”。不禁讓人想起海明威《老人與海》中的箴言:“你可以消滅它,但你卻不能打敗它。”日本可以被打敗,但卻消滅不了。被遣返回國的日本人對中國人放言:“等著瞧,我們還會回來的!”日本的失敗也是日本的勝利,改邪歸正之後,發奮圖強,準備更巨大的成功。

顯而易見,日本從戰爭廢墟上崛起和複興眾所周知。日本製造業靠廉價、高質量的產品迅速占領了世界市場,汽車業尤其是這樣,嚐到了甜頭的日本企業迅速擴張,蠶食著歐美企業固有的地盤。1968年索尼公司開發出特麗瓏顯像管,汽車出口一路攀升,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大幅度提高,超越當時的西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也是僅次於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第三經濟強國。但是日本的人口、領上麵積等天然優勢遠不如美蘇等國,也因此引起舉世讚歎。

我國改革開放初期,“日本製造”伴隨一代中國家庭成長的曆史記憶進入中國。1980年,豐田在中國設立代表處。“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廣告語。與新中國成立後三十年的艱難坎坷相比,日本65年來取得數不清的成就和輝煌,享受了太多的榮譽和讚揚。

盛極必衰,物極必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趨於不景氣,主要是由於80年代末的過度投資所造成的資產膨脹,以及證券及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化”,政府改革經濟的努力也沒有成效。不過2002年2月以來,景氣不斷擴大,創下了二戰後最長的複蘇期紀錄,不少企業創造了曆史最好業績。但是好景不長,2007年之後,隨著世界經濟進入衰退周期,日本經濟處境艱難,內需難以振興,隻能靠國外需求拉動經濟增長。人力等成本的提高,競爭對手的增加,使日本製造業優勢正在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