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漢學家內藤湖南把中國傳統文化當作衣服,“雖說是從中國借來的衣服,但當中國人脫得精光時,日本人身上總還有一件穿在身上沒有脫下”。如果我們最後這道文化防線崩潰,中華民族何以立足?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在有教養的歐洲人心中,提到古希臘,就會湧起一種家園之感。”日本人對中國的家園之感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日本前首相竹下登說:“中國是日本文化的源頭,日本人的精神故鄉。”今天,我們日本人所以一聽到絲綢之路、敦煌、長安這些詞仍會激動不已,這就是因為這種文化至今仍強有力地活在日本人的心中。
中國有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國家史,越是久遠越是輝煌。“中”,天下之中也;“華”,文化繁盛也。中華,即居於世界中心的高度文明的民族國家,創造了無與倫比、強大先進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高舉文明的火炬走在世界最前列。古埃及、古巴比侖、古印度文明先後中斷,惟獨中華文明延綿至今。
日本文明是中華文明的衛星文明,深受中華文明的影響,是中華文明世界化最明顯的印證和成功。內藤湖南還說,日本民族如豆漿,中國文化如鹵水,一接觸就成了豆腐。
1萬年前,日本列島還和中國大陸連成一體。早在繩文時代(約公元前七八千年到公元前4世紀),日本就有了早期的文化,能製造和使用各種石器,從打製石器發展到了磨製石器,有了以神靈為對象的祭祀儀式,開始產生崇拜自然、相信萬物有靈的信仰。這一時期,日本舊石器遺跡在形態特征或製作技法上與中國北部考古遺跡相似,顯然受中國影響。
繩文初期,日本人骨與中國北部新石器時代人骨相似。而今,日本人頭蓋骨指數與江蘇省居民也較為相近。日本學者神田秀夫認為,早在春秋末年越王勾踐滅吳時期,就有大量中國難民乘船東渡日本,開創了日本的早期文明。有的日本人自稱是西周文王的長子太伯之後。因此一些中國人總是相信日本人是中國人的後代,有的還認為,徐福東渡帶的“童男童女”是日本人的祖先。
陝西驪山秦始皇陵東側的銅車馬,在柔和燈光下,五洲賓朋睜大眼睛聚焦著這精彩絕倫的藝術品。曆史與現代,輝煌與恥辱,百感交集,刹那間,遊人無不受到強烈的衝擊和震撼,腦中轟的一聲,有人淚水奪眶而出。
據傳秦朝時期,徐福為給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之藥,帶“童男童女”各500名和“百工”,據稱從今天的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千童鎮出發,開始了東渡日本的友好之旅,帶去了先進的文化、生產技術,把日本從漁獵采集的繩文時代帶入了金石並用的彌生時代。徐福被當作日本第一個皇帝——神武天皇和司農耕、養春蠶、懂醫藥的大神加以供奉。至今,很多日本人都相信徐福是他們的文明祖先,並是第一代天皇,日本還有徐福祠和徐福墓。
日本前首相、眾議員羽田孜先生曾經表示:“我姓‘羽田’,名‘孜’。羽田這個姓氏,如果追根溯源就是來自‘秦’姓。就是秦始皇的‘秦’!日語中秦的發音和羽田的發音相同。”羽田孜認為,羽田家族之根來自中國,祖先就是徐福。
盡管有許多日本人祖先來自中國,但是僅靠徐福帶去的上千人員還無法繁衍出至今日本列島上12700萬人口。日本人是從哪裏來的?當然不會是從海裏來的,也不是島上固有的。徐福一行並不是日本大和民族的唯一源頭。但是徐福東渡對日本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日兩國友好交流的象征。
早在徐福東渡之前,日本列島上就有大量人口。日本先民的主體是歐亞大陸北方民族混血而成。也可以說,大和民族由來自西伯利亞及中國東北的通古斯人、南洋群島的馬來人、中南半島的印支人、長江下遊的吳越人,以及漢人和朝鮮人混合形成。其語言屬於烏拉爾一阿爾泰語係,與漢族迥異。
一部分日本人來自中國,同樣,日本國名也來自中國。
根據《後漢書·東夷傳》記述,目前能夠確認中日兩國交往最早的明確年份是公元57年,即東漢中元二年,光武帝劉秀死前賜封日本國王“漢委奴國王”金印。公元285年,朝鮮半島上百濟國的王仁把《論語》等儒學書籍傳人日本,日本開始有了自覺的文化教育。
日本,本意是“日出之國”,“太陽升起來的地方”。邏輯上分析,在日本本土看太陽是在東方海上升起的,因此最初日本人不可能稱呼自己的土地為“日本”。這應該是古代中國人觀看東方島嶼的感覺和稱呼,被對自身知之甚少的日本人借鑒。
607年,日本羽翼初豐,聖德太子致隋煬帝“日出處天子致日沒處天子”國書,表達不甘屈尊、對等交往的強烈願望。隋煬帝覽之不悅,斥之無禮,並遣使責難。
日本人最敬仰中國的唐朝,因為唐朝文化對日本影響最為深遠,至今還有極強的生命力。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華文明到了7世紀出現了最燦爛、最輝煌的巔峰——唐代。盛唐氣象閃耀著中國人積極向上的風采、恢宏豪放的氣質、雄渾寬遠的境界、華麗典雅的工藝,音樂、書法、詩歌、繪畫、歌舞、服飾、建築、手工藝都精彩紛呈,無與倫比。中國當時擁有占世界70%的重大科技成就,0.1毫米的撚金絲,現代工藝也無法企及,以紅、黃、藍三色為主的唐三彩絢麗斑斕,渾圓飽滿,名揚海外。唐詩更如鍾聲悠悠,晨叩暮響,至今仍在我們耳畔回蕩。